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8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46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最近,有报道称中科院一项研究发现,受贿金额越多的受贿行为对大脑刺激就越大,外界由此讨论是否可以通过吃药抑制腐败。中科院就此回应称,课题主要是研究什么样的脑神经机制会导致"金钱会使人们违反公平原则"这一现象,与腐败无关,反腐须靠制度不能靠吃药。与人们司空见惯的"小偷反腐"、"情妇反腐"、"网络反腐"相比,"吃药反腐"的不靠谱显而易见。不过,"吃药反腐"的误读背后,其实折射出人们对多渠道反腐、可持续反腐的由衷期待。从"大脑支配行动"的角度推论,官  相似文献   
72.
曾国藩一生运斤成风,最可怕的两“板斧”一为杀人,二为洗脑。如果说他杀人尚属间接行为,洗脑则为直接操作,这方面尤称行家里手。法国思想家卢梭有一句名言:“谁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谁就可以控制他们的行动。”对于洗脑的诸端好处,曾国藩领会极深。他跟朋友、僚属和家人谈话写信,时时处处均运用洗脑这门绝活,拿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金刚箍牢牢地套在对方头顶,有事无事念上三遍紧箍咒,叫人实在受不了,却又不得不领受他的“盛情”。  相似文献   
73.
理·欲·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欲和天理是维系传统政治秩序的一对根本理念。在我国古代,理学家们鼓吹"存理灭欲,"造成"理"与"欲"的对立。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生活需求之"欲"不断增强。而今天之"理"的规范力大为减弱,同样造成"理"与"欲"的不和谐。有必要从影响社会道德和国家政治的理欲观的角度,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内涵。  相似文献   
74.
透析整个儒学发展史,儒学的生命力除了与其意识形态地位有关外,更大程度上在于其中充满现实冲突与融合的现实主义精神。李觏则是在秉承先秦儒家的思想基础上,阐发了“礼统内外”、“礼顺人欲”、“学礼成圣”的思想,继续从理论上系统地深化了儒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5.
俗诵说:“万事欲中生”。解决思想道德问题,从根本上讲,是解决“欲”的问题。“欲”是什么?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讲,欲望与生俱来,与生命同生同灭。人类绵延不绝,源于欲望的驱动。没有欲望,人就失去了生活动力和生存活力。  相似文献   
76.
王荣敏 《青年论坛》2008,(5):125-129
“理欲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伦理思想史上重要内容之一。2000多年来,思想家们在理欲关系上是非争鸣。以孔孟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在“理”与“欲”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的“欲而逾矩”、“以礼节欲”等思想,不仅是后世“理欲之辩”的理论基础,对于解决困扰现代社会的人贪欲过重的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7.
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可以说是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人物。荀子所处战国末年,天下走向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天下定于一"已成为有志之士和广大民众的普遍意愿,对于"定于一"之后的社会建构问题,荀子基于"欲"与"礼"的框架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更为有效的政治模式——等级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78.
理欲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古老命题。程颐承认“人欲”的客观存在,但反对过分的欲望。他认为“人欲”出于“私心”,“天理”出于“道心”,二者不可并存,因此提出“损人欲以复天理”。戴震的一句“以理杀人”为这个被后世非难最多的主张盖棺论定。“存理灭欲”一方面是个人的情感意念从世俗环境中超拔的净化过程,表现出理学道德的纯洁和崇高;另一方面被统治者利用后,被理解为对自然情欲的谴责和对道德教条的屈从,从而大大削弱了理学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79.
在中国历史上,老子第一个深入地探索了宇宙的本根问题,建立了以"道法自然"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与"自然"之道相应的"欲不欲"的理欲观,并把它贯彻到人生的各个方面.老子的理欲观既具有唯物的、辩证的特点,又具有唯心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它对后代理欲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80.
邹益民 《法商研究》2021,38(6):88-102
当代中国主流法理学的发展呈现专业化、技术化和功能化加强的趋势,与整个社会生活失去联系,并把技术上的强功效当作法律发展的标准,从而脱离、遮蔽与消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主体性发展上无甚作为,陷入内卷化困境.这是由中国法理学坚持片面肯定的现实观、无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力、无力反思中国主体性的可欲性所导致的.要破解这种内卷化困境,我们可以坚持反思的现实现,运用想象力,以此发展中国的法律形式,表达整体性的中国社会,形成自主的中国法理学立场,最终形成中国法理学的可欲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