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37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6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声调"是胡适等人为建设白话新诗而特别关注的一个重点。他们试图用双声叠韵来改善白话诗的音节,认真学习古乐府、词曲和歌谣的声调,甚至提出过填皮簧的设想。总体上看,白话诗人对声调的"试验"并不成功,理论探讨也并未达到相应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白话新诗声调建设的种种努力虽然有新的文学史观念作为支撑,却更多是从旧诗创作和欣赏习惯出发的,是有意无意向守旧诗界妥协的结果,显示出在因袭势力强大背景下论证白话新诗合法性的一片苦心。到1940年代,朱自清有力论证了新诗适合朗诵而不适合吟唱,指出新诗虽具音乐性而不能音乐化,为白话新诗声调建设及新诗音乐性问题做出了完满的总结。  相似文献   
22.
淮南师院有一间破称作“人境庐”的斗室,这里便是陶保玺先生的创作室。夜深了,我和陶先生促膝而谈,随着他天马行空的思绪.我也被带进了诗论的美学天堂。  相似文献   
23.
文苑走廊     
《西部法苑》2003,(4):59-60
  相似文献   
24.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这三大思潮共同存在于20世纪中国的诗坛,既有互相抵牾与矛盾的情形,又有兼容与互补的一面。如果剥除其中政治化的和其他非诗的因素的干扰,实际上已凸显了中国新诗理论所显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是面向社会, 一是面向自我;一是强调为人生,一是强调为艺术;一是集体性的民族性格的展示,一是个人化的人格的展示。二者互相对立,同时又互相转换、互相补充,构成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25.
26.
百味书屋     
《台声》2004,(9):84-85
台湾新诗十家论 作者/陶保尔 有人把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比喻为“荒凉的月球”。而在这荒凉的月球上,竟然逐步诞生了不少优秀的诗人诗作。长期以来,由于交流受阻,大陆鲜有人研究。所幸,淮南师范学院华文诗歌研究所所长陶保尔对台湾当代十位诗人(如余光中、洛夫、张默、林亨泰等)及其诗作进行了研究,并著述成书。  相似文献   
27.
欧化是现代汉语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和现象,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书写的中国新诗面临着欧化带来的种种困境和难题。与欧化相对的是本土化,二者的关系相当复杂,其关键是欧化或本土化在新诗自我建构中的位置。其实,与其纠缠于欧化在新诗中的有无、可否,不如考察语言欧化的历史性存在如何重塑了中国诗歌的书写方式、改变了中国诗歌的哪些质素。这些方面在新诗的许多代表性诗人和文本中有清晰的体现。  相似文献   
28.
我不要     
邢卓 《新向导》2000,(2):47-47
  相似文献   
29.
30.
王芝兰 《学理论》2009,(4):133-135
20世纪初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诞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新文学文体形式。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众多有成就的诗人,造就了多元并存的艺术空间,使一个特定时代的诗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