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0篇
  免费   39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20篇
世界政治   8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609篇
中国共产党   85篇
中国政治   257篇
政治理论   49篇
综合类   36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迄今为止制度文本和司法案例最丰富的公益诉讼类型。检察机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都具有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但三者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是不一样的。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以其履行了监督管理职责且请求的内容超越了检察监督和行政救济的范围为条件。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实行职权主义,不严格遵循处分权主义,法院可以依职权调查事实和收集证据,判决的主文可以超越原告的请求范围且要考虑判决的执行实效。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法官对于程序的进行和实体的形成都有很大的控制权,此系非讼法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42.
未成年人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未成年犯罪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一直以来,我院非常重视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2012年5月,我院被省院确定为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工作的试点单位之一,我院以此为契机,完善相关机制,积极开展附条件不起诉工作,至今已成功对4名未成年人适用了附条件不起诉,取得了良好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3.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起步较晚,对起诉资格的研究比较匮乏,自上而下的环境立法显然对起诉资格的选择设置了障碍.拓宽研究视野,我们看到美国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起始之处和发展的老牌劲旅,在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大量司法实践的基础上,选择遭受“实际损害”作为其起诉资格的标准.本文拓宽视野,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为我国依法治国新常态下环境公益诉讼起诉资格的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4.
督促起诉是指针对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害,监管部门或国有单位不行使或怠于行使监管职责.案件性质可通过民事诉讼获得司法救济的,检察机关以法律监督者的身份督促有关监管部门或国有单位依法提起民事诉讼.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项民事行政检察制度。  相似文献   
45.
2010年10月15日16时许,犯罪嫌疑人潘甲(未成年人)与潘乙(未成年人、已判决)、潘戊(未成年人、另案处理)在三都县XX乡赶场时,在XX乡政府门口"逗"三都县XX镇X村的女青年陆M、陆N玩时,与陆M、陆N同家族的XX镇某村的陆甲、陆乙、  相似文献   
46.
诉讼经济要求诉讼主体以最低的诉讼成本获取最大的法律效益,实现诉讼目的。为达最佳诉讼效果,在依法行使公诉权的前提下,检察机关必然会制定一系列公诉政策,这些政策都蕴涵着诉讼经济的要求。当前,检察机关在制定公诉政策,完善公诉权行使方式上应该积极探索扩大不起诉范围,进行辩诉交易,并探索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刑事和解等制度,以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实现诉讼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47.
马健 《法制与社会》2013,(6):292-293
在适用暂缓起诉的案件中,引入听证程序对于全面了解案件情况、多方听取意见并协调各方关系具有非常大的实际意义,但该程序的引入是否有违暂缓起诉的诉讼经济原则,是否需要在每一个适用暂缓起诉的案件中都引入该程序,听证结果的效力应如何认定,是需要深入分析的,本文讲就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8.
肖泽晟 《清华法学》2013,7(1):59-72
对我国行政案件起诉期限起算点作出严格解释,已经成为行政案件进入法院的巨大障碍.起诉期限制度的存在目的之一在于,基于诚信原则,促使原告及时行使权利以及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无论是按照日本的“现实期待可能性”基准,还是美国的发现规则和持续违法理论,都应以起诉人发现诉因之日或者现实期待起诉人可以行使权利之日,作为行政案件起诉期限的起算日.因此,不服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和行政事实行为致害赔偿诉讼案件的起诉期限起算日应为足以期待起诉人起诉的“诉因”出现之日,即起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为主体、行为结果、行为的重要理由、具体损害等足以认定被诉行为违法并带来损害的关键事实之日;对于行政法上不当得利返还诉讼,则应以起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成立之日为起诉期限起算日.  相似文献   
49.
司法机关适用分案起诉制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司法解释没有对不当分案起诉的程序救济规定。对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有必要明确案件"重大、疑难、复杂"、"可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都不应直接作为并案起诉的理由。法院对检察机关的不当分案起诉具有审查和决定程序的权力;被告人在获得程序告知的基础上,对不当分案审理享有申请救济的权利。被告人在审前作出的程序选择具有一定的诉讼效力。  相似文献   
50.
房屋租赁过程中,房客欠三月房租未缴,房东讨要时发现房客已经去世。4月25日,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法院民二庭审结了这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及时化解了原告刘强与被告李安之间的矛盾,双方握手言和,刘强撤诉结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