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3篇
  免费   13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98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107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2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01.
侦查机关对非本地居民犯罪采取强制措施时,羁押率明显高于本地人犯罪已成为普遍的潜规则。这主要系非本地人居所的不固定性、工作的不稳定性及担保的困难、容易脱保等因素所致。但这些均不能成为违背刑诉法规定的法定理由,实践中的做法正在制造非本地人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待遇。为此,立法机关应当根据流动社会的特点及时修法完善,侦查机关也应与时俱进,应当改变图省事一刀切的做法,改变重控制轻保障的思维,确保非本地居民与本地居民在强制措施面前的平等性。  相似文献   
802.
《法治与社会》2010,(8):9-10
每个个案成为公共事件的背后,都能找到体制性病灶。2009年4月16日,20多名律师、学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关于改革看守所体制及审前羁押制度的公民建议书》,认为现行看守所管理体制及审前羁押制度的固有弊端是“牢头狱霸”横行与刑讯逼供两大司法顽症的温床,是该类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制度性根源。以非正常死亡事件为切口,人们开始深入到制度深层探讨法律缺陷,现行羁押制度面临全方位“体检”。  相似文献   
803.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是被追诉的对象,通过刑事诉讼这一查明犯罪、追究犯罪的活动去确认其是否构成犯罪、所犯何罪以及如何处罚.在此过程中,因曾将其作为刑事诉讼活动的客体、成为被纠问和审理的对象,使其丧失了主体地位,权利得不到保障,这与人权的观念是相违背的.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如何平衡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复杂的课题.尤其是要保障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人权,就必须确立明确的人权观念并辅之以配套的制度,以完善我国现存的制度.  相似文献   
804.
王文生 《当代法学》2011,(3):150-156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充分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控制犯罪、保障人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侦查监督部门中运用时存在着逮捕数量过大、"以捕代侦"普遍、目的手段错位、贯彻难以到位、处理有失公允、缺乏协调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805.
刑罚执行以刑事判决书、裁定书及执行通知书为依据,刑事判决书、裁定书及执行通知书中对被告人刑期起止时间计算有错误,不仅侵害被告人合法权益,也损害刑罚执行公正,当有效预防和减少刑期计算错误。案例一:罪犯张某抢劫作案后外逃,经公安机关网上通缉后于2004年6月6日被浙江宁波公安机关抓获并关押,同年6月15日被押回案发地关押,后法院对其定罪量刑时,刑期从2004年6月15日开始计算,未折抵2004年6月6日至2004年6月14日的羁押时间,多计算9天刑期。  相似文献   
806.
刑事诉讼法修改对检察工作的影响全面而深远,在各项检察业务工作中,职务犯罪侦查、公诉、侦查监督、监所检察、控告申诉等五项业务工作,所受影响最大也最为直接.检察机关贯彻实施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既要立足全面,更要着眼于主要业务和关键环节,通过解决好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全面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807.
在司法实务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未决羁押措施,可以防止他们逃避侦查、起诉或审判,有利于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有利于震慑犯罪。但由于我国未决羁押制度存在适用普遍化、目的异化、救济机制匮乏等诸多问题,因此,应树立程序与实体并重的观念,注重保障人权,使拘留、逮捕与羁押分离,构建羁押的司法审查制度,不断完善被羁押人的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808.
危险驾驶罪不能判处有期徒刑或其以上刑罚,并不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逮捕条件,这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由于不能逮捕,实务部门往往想方设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羁押,甚至出现了超期羁押、违法羁押的情况。有观点认为可以通过适度提高法定刑、灵活运用拘传措施来解决问题。然而,轻罪不羁押,至少尽可能不羁押是国际通行的原则,上述做法并不符合我国刑事诉讼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究其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缺乏相配套的轻罪处理程序、审前羁押程序门槛过低。应当设立相应的轻罪程序,同时将到案与羁押相分离、提高羁押的程序门槛。唯此,方能根本解决危险驾驶罪中出现的程序问题,使轻罪程序走上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809.
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增设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对我国现行逮捕羁押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强化检察监督的重要举措。检察机关的无羁押必要性建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意见。要保障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得到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要从立法的基本立场以及基本的价值追求出发做好司法解释,对诸如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的启动、审查的主体、审查的间隔时间、审查的标准、必要性证明责任、审查的模式、审查的期限以及权利救济等问题,作出符合立法宗旨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810.
醉驾入刑以来,各地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形成羁押与非羁押两类快速办理模式。羁押模式在合法性方面存在瑕疵,而非羁押模式能够经得起立法及司法的检验。总体上要求在办理醉驾案件过程中,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非羁押措施、检察机关依法快速审查起诉、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