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7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8篇
法律   339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39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3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从行为侵害法益的危险性中寻求未遂犯的可罚性根据。它抛开具体情况而抽象地、一般地、事后性地判断可罚性的依据,在所有的结果发生不可能的场合下便认定为不能犯,而在有时候结果发生不可能的场合下则认定为未遂犯。  相似文献   
22.
孟远 《世纪风采》2007,(8):45-46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仅要机智勇敢地在正面战场上一次次与敌人拼杀,而且还要在看不见的战线与狡猾的敌人进行更为残酷的斗争,戳穿并粉碎其种种政治阴谋。曾经发生在八路军前方总部的一起谋杀未遂案就是鲜明的一例。  相似文献   
23.
关于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观点颇多,但实际上,其罪过形式只能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司法实践中将本应定玩忽职守罪的过失行为,以及将虽出于故意但已构成其他更为严重犯罪的行为定为滥用职权罪的做法令人质疑。在目前情况下,应按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以及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处理第397条滥用职权罪同其他相关条文间的法条竞合关系。另外,没有必要将滥用职权罪的主体再次恢复为“国家工作人员”,应提高和增设该罪的法定刑,将该罪和玩忽职守分列两个条文,重视对该罪未遂的惩处。  相似文献   
24.
危险犯应属实害犯的未遂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危险犯是既遂犯"这一传统观点既缺乏刑法理论根基,也无法指导刑事司法实践.事实上,危险犯只是与之相对应的实害犯的未遂形态.这是刑法基本原理和刑法应有之精神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5.
海峡两岸职务侵占罪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务侵占罪作为一种常见的犯罪行为,在海峡两岸的刑法典中均独立于侵占罪加以规定。大陆刑法典中的职务侵占罪是从贪污罪中分离出来的,对应于台湾地区的业务侵占罪,而台湾地区刑法典对于业务侵占罪和公务侵占罪向来是分别予以规定的。台湾地区刑法典中的业务侵占罪与大陆刑法所规定的职务侵占罪相比,其主体范围更为宽泛,主观目的更为合理,客观特征、客体特征及犯罪对象范围更广。两岸对于职务侵占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以及处罚均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6.
论伪造货币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伪造货币罪是一种法定的犯罪,始于国内法的规定,已扩展到国际法领域,是指仿造人民币或外币的特征,使用各种方法,非法制作假货币、冒充真货币的行为。伪造货币罪侵犯的客体是货币的发行管理制度,客观方面表现为伪造货币的行为,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认定伪造货币罪的过程中应注意本罪是否存在未遂问题以及构成本罪是否要有数额限制。伪造货币罪的法定刑分为两个档次。  相似文献   
27.
继续犯行为和不法状态不仅仅是简单的同时存在、同时渐进、相当一段时间相互伴随的过程,更是继续犯本身的"犯罪性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一个相互伴随的过程才能体现出继续犯的这种本质。继续状态的持续是犯罪的成立要件,不是既遂要件。继续犯没有未遂形态。重婚罪属于继续犯。  相似文献   
28.
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就刑法中所规定的有关强奸罪的相关法律条款做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以期对相关法律问题的正确界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9.
间接故意中行为人的放任意志不是缺乏思考的盲动,也不是完全中立的惯性,是有意识、自觉地选择能产生某种危害结果的特定行为,具有自觉的性质。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形态只是一种逻辑推断,并没有法律上的明文依据,而从社会危害性的实质根据出发,间接故意中的特定行为对客体发生实际侵害的危险程度较高时,能够从主观、客观因素上综合体现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就有存在犯罪未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0.
单玉英 《法制与经济》2009,(8):15-15,18
关于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关系,各国的立法和理论都存在争议,在实践中,也经常遇到一些难以区分的情况。本人根据自己的理论学习研究,及几年的教学经验,对此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