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教学研究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1年留学回国到1951年"三反"运动之前,他主动选择了浙江大学。在此期间虽然经历了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但是在他与同事们的努力下,终于让浙江大学享有"东方剑桥"(李约瑟语)的美誉。第二阶段是从1951年"三反"运动开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他不是在政治运动中屡遭迫害,就是下基层去搞应用研究。1976年一个美国数学家代表团访华时惊讶地发现,以苏步青为首的中国经典几何学派早已消失,原因是被迫从事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2.
李约瑟提出的"李约瑟问题"一直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超越单纯的"李约瑟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李约瑟思想的整体性,即以李约瑟的基本信念为思想基础,以"李约瑟问题"为核心,以李约瑟悖论为补充的体系。  相似文献   
23.
本文介绍了"李约瑟问题",并分析了潜在回答、语言文字决定论、官僚体制说、文化影响论、技术需求不足论、技术供给不足论、系统论对"李约瑟问题"的求解方式。同时指出中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是对"李约瑟问题"最好的实践回答。  相似文献   
24.
葛洪的科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点:一,他指出自然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无穷的。李约瑟认为葛洪在这里说明人类企图探索和掌握自然界的复杂性;二,他不自觉地指出变化是自然界的本质,变化有质变和量变、渐变和突变的不同。葛洪认为自然界变化的根本原因由于一物对他物的相互作用,并强调探求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性的重要性。李约瑟对此高度评价。然而,葛洪在逻辑上犯了把自然界的真实多样性与人为虚假的多样性相混淆,以及强调变化的绝对性,否定变化的条件性两种错误,他探求自然规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出于求长生的宗教观点,从而使他的科学思想被禁锢于宗教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25.
16世纪中叶,以哥白尼天文学革命为标志,宣告了近代科学革命在西方的诞生。科学革命意义十分深远,它与政治、思想领域的革命一起极大地促进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并迅速形成西方优势地位。近代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方不是偶然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对近代科学革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李约瑟之谜给出解读。  相似文献   
26.
李约瑟难题是我国学术界一直讨论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但很多学者只关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表层,却忽视了来自于隐性社会的游民文化。游民文化使人欲突破理性的限制,导致了知识分子阶层流氓化,促使知识人更多地关注伦理思想,使得中国的近现代科技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  相似文献   
2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与中国文化接触过程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中国能有这么多早期科技成就,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此后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科学界及学术界就"李约瑟难题"进行了许多探讨.近期,楚渔先生出版了<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再次触及这个问题.在目前"儒学热"逐渐升温的情况下,楚渔先生的见解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8.
张旺强 《学理论》2011,(28):59-60
自公元9世纪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15世纪后逐渐走向衰落,为什么近代数学没有在阿拉伯产生?通过对数学发展两种动力的分析,说明阿拉伯不具备两种动力中任何一种所需满足的条件。  相似文献   
29.
"李约瑟之谜"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探讨。本文从理解这一难题的本质出发,分析解答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并从经济史的视角对"李约瑟之谜"进行了重解。正确的解答"李约瑟之谜"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0.
李约瑟提出了著名的近代西方为何兴起与近代中国为何衰落的“李约瑟难题”,并从东西方自然法观念差异的角度进行过简要解答。笔者借鉴法律经济学的理路认为近代东西方私有产权法律保护观念和机制的缺失与奠立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锁钥。通过“李约瑟难题”的法律解答追问私有产权保护的巨大经济意义,启发人们深入领悟和践行我国当前通过修改宪法以强化私有财产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