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李约瑟难题,学界对其从社会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等许多方面加以探讨过,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角度入手,认为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保守主义与经验主义、功利主义与直觉主义这三个基本特征构成了阻碍与束缚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2.
展示中国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人民日报》2009年1月19日刊登叶朗的文章指出,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但同  相似文献   
53.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曾提出“既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非常伟大,但是中国的古代文明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这一问题,也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的讨论,中国学术界虽已开展了多次,但它始终是一个具有巨大魅力的话题。  相似文献   
54.
胡朝阳 《河北法学》2005,23(12):72-75
从法学视角反思"李约瑟之谜"后认为,西方近代科技和工业革命虽与其产权制度有关,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宪政主义传统及其理性主义精神;当代中国科技法制建设,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外,更要弘扬宪政观念,倡导理性精神,培育法治意识与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55.
李约瑟在对中国科技史做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后,发现了一个费解之谜:“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而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却出现在西欧?”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疑难。我们不妨从另一端思考这一难题——在西欧引发近代科学技术的动因为什么在中国阙失?  相似文献   
56.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即:"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只能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  相似文献   
57.
陈彦 《湘潮》2013,(8):75+78
"李约瑟难题"给学术界抛出了一道"高次方程":为何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或亚洲其他国家呢?基于STS分析的视角,本文从时间维度认识之异切入,聚焦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以耗散结构理论来试回答李约瑟难题。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思维方式偏封闭的近代中国文明系统中正熵不断增加,无法进步;而思维开放的西方文明系统由于获得环境负熵,使得整个系统不断进化,特别是在科学方面突飞猛进。  相似文献   
58.
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及,1972年,他参与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的研究项目,他注意到李约瑟的说法,"共产党(对中国)的接管是个幸运事件,因为新中国也许可以避免西方在工业革命初期所犯的所有错误.在19世纪初,小女孩被绑在大箱里到地底运送煤矿;小男孩超时工作,导致眼力受损,身体变形;据马克思说,伦敦的面包师傅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李约瑟坚信,"中国为求脱离停滞状态而达成现代化,社会主义路线不但是最好方法,而且是唯一办法".黄仁宇表示,"一思及此,你或许想同意他的说法"[1].显然,李约瑟对中共之所以抱有好感,就是出于道义性立场.李约瑟痛恨19世纪资本主义对人性的摧残,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摧残,当他看到新中国消灭了这一切时,由衷地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看得出,李约瑟是在道义优先基础上——而不是在别的方面肯定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59.
李约瑟之谜     
江南尘 《奋斗》2006,(3):57-57
仰望领奖台上的叶笃正和吴孟超。忽然想起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主人公数学家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问世,陈景润就成为1978年“科学的春天”里绽放最美的花朵.西方科学界说.陈景润“以赢弱的身躯推动了群山。”至今,我仍然记得当时阅读的亢奋,感念科学精神洗礼的清爽与舒畅。  相似文献   
60.
冯友兰与"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保友 《新视野》2006,1(6):52-55
通过考证,本文试图指明,作为当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友兰在李约瑟之前,就已经以哲学的方式提出并尝试回答了“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这个被称为“李约瑟难题”的问题。在冯友兰看来,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状况和中国人“农”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以直觉为主、主客不分的思维方式,是中国未能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对“李约瑟难题”的探究,是冯友兰一生哲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发展过程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