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3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9篇
工人农民   24篇
世界政治   155篇
外交国际关系   51篇
法律   4040篇
中国共产党   376篇
中国政治   1022篇
政治理论   296篇
综合类   150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427篇
  2013年   461篇
  2012年   515篇
  2011年   548篇
  2010年   501篇
  2009年   544篇
  2008年   684篇
  2007年   464篇
  2006年   416篇
  2005年   385篇
  2004年   372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305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如何看待房屋产权转移登记与房屋买卖合同生效的关系?合同已签订,但还未办理产权转移登记的是否生效?对此,不但在理论界,而且在司法实践中都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因此,认真分析二者间的关系,不但在法理上有研究的价值,而且在实践中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32.
罪刑法定与刑事政策有着不同的目标导向,但二者不应是分离的。对罪刑法定中"罪"的理解必须纳入政策性的考量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灵活性需求。构成要件作为罪刑法定的最重要体现,其也从最初的以人权保障功能为核心走向了同时兼顾需罚性的政策性功能。李斯特提出的构成要件是纯客观的,威尔泽尔的构成要件融入价值性判断但未完全解决二者的冲突问题、罗克辛和雅各布斯都实现了对"李斯特鸿沟"的跨越,但实现路径截然不同。雅各布斯完全机能化的构成要件理论存在消解构成要件的人权保障机能的危险,因而不值得借鉴。构成要件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仍是实现人权保障。对于仍处在摸索构建教义学体系的我国来说,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33.
正公证的执行效力必须借助司法机关的强制力才能得以实现,与司法活动具有密切关联性,但目前相关的法律规定较少,而且较为宽泛,所以在具体实践操作中,难免存在一些争议。目前涉及公证执行效力的主要法律法规有《民事诉讼法》、《公证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执行有关问题的联合通知》(下称《联合通知》)。《民事诉讼法》及《公证法》的相关条款仅确认了公证执行的效力。《联合通知》有了一些具体的办证规范的规定,是我们目前办理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公证的主要依据,但规定在以下方面仍存进一步完善的空间。首先,在《联合通知》第5条中规定,公证机构签发执行证书应当注意审查:一、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的事实确实发生;二、债权人履行合同义务的事实和证据,债务  相似文献   
934.
黄琳 《证据科学》2014,(6):658-667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7年第1期刊载的“廖宗荣诉重庆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二支队道路交通管理行政处罚决定案”运用的“优势证据”标准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尝试以这一案例为分析样本,通过对判决主文的剖析,希冀从中提炼出“优势证据”的若干构成要件;并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对比,以期发现优势证据在行政诉讼语境中的适用前提。分析显示,公报案例中的“优势证据”暗含了三个构成要件,分别为身份要件、真实要件、关系要件;而数个案例的对比分析揭示,公报案例中的“优势证据”只适用于一对一证据的情境。  相似文献   
935.
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引入了庭前会议机制作为连接起诉和审理之间的中间程序,但因为立法及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比较原则,欠缺可操作性,该机制在适用中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司法现状。为了有效对接立法与实践,应从司法实务的需求角度,给予庭前会议准确的程序定位,进而完善实施规则,明确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936.
撤诉制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诉讼具有私法的性质 ,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对民事纠纷本身有自主解决和对诉讼标的有自由处分的权利。1所以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常常发生当事人撤回诉讼的情形 ,当事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撤诉 ?当事人撤诉后法律后果如何 ?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规定都是不同的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 12 9条、第 131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15 8条至 162条、第 190条对当事人撤诉制度进行了规定。笔者认为 ,我国撤诉制度学理研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法律规范不具体、可操作性弱 ,造成实务中易被法官或当事人误用或滥用…  相似文献   
937.
当事人是民事诉讼程序的主体。非正当当事人仍然是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所以 ,人民法院对非正当当事人判决的效力如何 ,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38.
宪法的私法效力在西方被称为"私法宪法化",是宪法权利规范在司法适用中与私法规范发生效力碰撞所产生的结果,并已成为西方国家宪法和私法发展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宪法的私法效力在我国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殊内涵,原因是我国至今尚不存在产生西方国家"私法宪法化"的社会基础、宪法规范基础和司法制度基础。如果中国未来宪法与私法的发展形成了"私法宪法化"的制度基础与社会基础,则西方意义上的"私法宪法化"现象当然也会出现。因此,在相关制度设计上以西方国家相关问题的产生和讨论做前车之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39.
《中国保安》2014,(10):78-78
编辑老师: 4月25日晚,赵某在一家大型超市购物,在挑选完要购买的物品后,一时起了贪念,拿了两条单价为30多元的毛巾放进随身背包内。其偷窃行为被正在值班的保安员李某发现,并在超市出口处截住准备离开的赵某。李某将其带到办公室,提出是选择私了,还是走正规程序。私了的方法是让其出1000元买下自己盗窃的物品,超市便不再追究此事;而走正规程序就是报警,将其交给派出所,受刑事拘留的处理。赵某担心被派出所拘留,在慌张之下,便拿出了1000元现金交给李某。离开超市之后,赵某冷静下来考虑后,向派出所报案自首,并举报涉嫌敲诈他的保安员李某。请问李某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吗?  相似文献   
940.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美国商亭仲裁中,运用揭开公司面纱理论使仲裁协议约束未签字人的有关法律问题,如管辖权、法律适用、仲裁协议可约束的未签字人和揭开公司面纱的标准等,以及美国的有关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