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19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莦业葵 《世纪桥》2011,(1):139-140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环节。民办高校的建设中,学生工作的有力开展是保证学校的稳定、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探索最合适的学生工作模式开展学生工作,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课题。通过对民办高校学生存在问题的探讨,文章提倡道德教育与校纪校规并重的学生工作模式,并且初步探讨了如何将这一模式在学生工作中具体落实和运用。  相似文献   
22.
[异常行为]14岁的女生琦琦,学习态度极不端正,经常迟到旷课,不写作业;成绩除语文、音乐外都不合格。多次触犯校纪校规,曾因喝酒、打架、打电子游戏机而受到学校处分。  相似文献   
23.
《江西政报》2006,(24):19-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针对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4.
在《婚姻法》已不再禁止在校大学生结婚的今天.成都某大学用“非法性行为”校规处分学生的事件引起一场不小风波:两名大学生上晚自习时在教室里亲吻拥抱.被校方定性为“非法性行为”并因此被勒令退学。两大学生一怒状告母校。  相似文献   
25.
高校校规作为校方管理学生的主要工具,既是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必要手段,也是最容易侵犯学生权利的领地。因此,作为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理应符合社会的价值理念和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26.
校规的法律适用是高校治理及其纠纷解决中的重要问题。"单一基本权利观"下的校规治理论扭曲了教师、高校、学生与公权力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误读了法律保留原则,也造成了校规治理范围的混沌状态。校规自治的核心在于寻求成员权利保护和学术自由保障之间的平衡。国家法与校规之间不构成上下位法的关系,校规具有填补国家法空白的功能,同时在特定情形下,亦可突破国家法的桎梏。从校规正当性的本源出发,司法审查应当建构组织标准、程序标准与实体标准的多维审查体系。  相似文献   
27.
何思悦 《学理论》2013,(14):341-342
在多种文化和思潮的冲击下,某些当代大学生过分追求自由,忽视校规校纪甚至是法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正确理解自由的含义,厘清自由、责任、法律和校规校纪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自由观,在遵守合理的校规校纪的前提下活出自我,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8.
<正>雷人"笑规"的根源在于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惟权"和"惟上"意识,以及急功近利的政绩思维。"若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相信学校可以很好解决……","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这类"临时校规"近日在福建某高校流传,  相似文献   
29.
大学并非一国之"租界",因此,大学事务亦有法律保留原则适用之必要,但是学术自由内在要求国家法律只能是宏观性和方向性的"框架立法",进而给大学自治这一制度性保障留足创制空间。大学"校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根据不同的"校规"类型有着很大的差异。对"学术性规则"而言,法律设定的"国标"只是学术的"最低标准",为教育质量计,各大学的"学术性规则"可以在法律之上设定更加严格的学术条件。而对"行政性规则",法律则是不可逾越的"上限"规范,只是就我国的法治实践现实观之,应破除"国家权力单一"的神话,确立"国家—社会"二元权力构造,进而给自治团体的自我型塑留下适当的裁量余地。当然,符合"法律保留原则",仅在宪法审查之路上迈出了"形式上"的第一步,"校规"要满足合宪要件,还必须存在"实质阻却违宪事由",这又要接受"比例原则"的合理性检验。  相似文献   
30.
谈教师惩戒权的使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点人们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如何把惩罚与体罚或变相体罚区别开来,则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宜用“惩戒”代替“惩罚”,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要注意避免踏入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雷区,在行使惩戒权之前要比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行使惩戒权的关键是让学生知道校规的严肃性,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教师要把惩戒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其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