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17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154篇
各国政治   574篇
工人农民   297篇
世界政治   12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64篇
法律   4614篇
中国共产党   7362篇
中国政治   10375篇
政治理论   4585篇
综合类   5956篇
  2024年   371篇
  2023年   1629篇
  2022年   1505篇
  2021年   1761篇
  2020年   2366篇
  2019年   993篇
  2018年   425篇
  2017年   752篇
  2016年   993篇
  2015年   1847篇
  2014年   3528篇
  2013年   1920篇
  2012年   2391篇
  2011年   2394篇
  2010年   2837篇
  2009年   3387篇
  2008年   1735篇
  2007年   1145篇
  2006年   969篇
  2005年   845篇
  2004年   704篇
  2003年   619篇
  2002年   416篇
  2001年   276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乡土社会步入了高风险阶段。面对自然或人为引起的乡村重大事件,作为掌舵人的农村基层干部,其应对成效如何、受制于哪些因素,相关问题需要做深入探讨。实证研究表明,在处置乡村重大事件过程中,基层干部个人的价值取向、能力禀赋乃至个性特征直接影响着应对成效;同时,乡土环境、制度环境对基层干部的应对成效也有着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2.
农村变迁的背景下,现代性因素与传统因素的多重交锋使得共同体趋于衰落。面对农村基层场域的变化,现有的治理模式难以完成秩序整合的诉求。农村社会迫切需要新的治理模式的介入,以推进农村现代化变迁。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会治理,可以完成向服务型治理的转型。通过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民自治能力的赋权与增权,通过社会工作公平、正义的理念嵌入,实现农村治理要素的再整合,并通过重建社区共同体,最终完成农村基层治理的秩序期待与发展期待。  相似文献   
993.
在我国社区治理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社区多元治理主体在参与治理过程中面临着"碎片化"困境,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的"碎片化"和治理过程的"碎片化"。治理主体"碎片化"分化为内部"碎片化"和外部"碎片化",治理过程"碎片化"表现为整体过程"碎片化"和具体过程"碎片化"。导致社区治理"碎片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多元治理主体的错位及协动不足。在未来的社区治理中,可以参考日本的社区协动治理机制,明确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完善社区多元治理主体协动治理机制,以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994.
王锁明 《群众》2020,(2):5-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聚焦制度优势与治理体系改革、治理能力提升,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迹,为人类制度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95.
徐飞 《北京观察》2020,(2):44-47
"接诉即办"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它通过市民热线12345,树立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从源头化解矛盾,正成为北京市基层治理的全新模式。  相似文献   
996.
997.
城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引擎。然而,伴随着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城市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制度以及治理文化等多个方面出现了错位、延迟或滞后等问题,形成了一个多重堕距的复杂现象。分析可知,这一多重堕距现象在城市治理的多个维度有所展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多重堕距的生成与理念渗透缓慢、政府定位模糊、结构安排失衡以及利益协调不畅等有着直接关系。对此,应以变革治理理念、落实规范治理为基础,进而合理定位政府角色、调整城市治理结构以及融合协商民主资源等。如此,才会尽可能弥合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多重堕距,推动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98.
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但生态危机所关注的焦点最终应集中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危机成为了人类自身范畴的问题。生态破坏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必然结果,生态环境的走向,取决于人类整体在生态破坏与生态改善之间所作出的集体决策,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在于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99.
生态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多元化社会主体的利益,这使得生态治理无法单纯地依靠市场或者政府,而需要寻求多元主体的协同。对湖北省长江流域生态治理案例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发现了:治理主体和治理手段趋向多元化;多元治理主体间开始互动融合;政府在生态治理中作为核心行动者并发挥主导作用,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虽然开始参与到生态治理中但发挥作用不明显;多元主体间的合作融合程度决定了生态治理的整体效能。为破除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困境,需要建立生态治理的专业化机构以更科学的方法协同好政府内部的治理行动,建立市场化的生态治理机制进而协同好政府与企业的治理步伐,建立公众参与制度以协同好公众、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生态治理行为。  相似文献   
1000.
《行政论坛》2018,(6):38-45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中,"社会治理社会化"兼具现实与历史意义。它不但是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变化后治理工具的新选择,而且具备撬动"治理制度转型"与"学术话语转型"的深层意义。"社会治理社会化"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打破社会治理长期被少数部门掌握诠释权的局限,开启"成为引领全局工作话语"的机会窗口。系统勾画"社会治理社会化"的途径,一是推动"政治行为社会化处理",二是推动"行政行为社会化合作",三是推动"社会事务社会化自治"。"社会治理社会化"的支持条件包括:第一,理念革新:基于历史走向与现实发展要有"新时代"的理论认识;第二,顶层设计:基于"底层实践"的需求推进全局性的社会化改革;第三,社会增能:厚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和文化基础;第四,机制优化: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精准推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