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0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7篇
工人农民   24篇
世界政治   108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3132篇
中国共产党   256篇
中国政治   783篇
政治理论   179篇
综合类   84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324篇
  2012年   395篇
  2011年   406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399篇
  2008年   396篇
  2007年   333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78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288篇
  2001年   199篇
  2000年   246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法官对证据的认定主要是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来解决的。从理论上说,法律本身是人们理性思维的产物.理性思维无法脱离逻辑思维而存在。并且证据之所以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是由于证据与要证事实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只要厘清这种逻辑关系的性质,就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规则,从已有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从证据认定达到法律事实的呈现。虽然证据认定的方式存在逻辑推理与经验判断的不同,但必须承认,法官在运用证据证明要证事实时.也不得不受逻辑规律的制约。实践中,假言推理是运用最多的一种逻辑推理形式。法官在证据认定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都会运用到假言推理这一逻辑推理形式。  相似文献   
42.
43.
44.
45.
陈海燕 《特区法坛》2005,(5):17-18,21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以及广大法官开展了一场包括改革裁判文书制作在内的审判方式改革,我省一些法院和法官也在裁判文书改革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般是在原民事裁判文书样式的基础上参照刑事裁判文书改革的方向或《人民法院报》或其它的一些司法刊物刊登的一些以新格式写作的裁判文书样式,加上一些专家学者对书写裁判文书提出的一些新论点、新看法等指导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46.
民事诉讼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学者考证,诉讼法之吸收道德观念如诚信原则,在我国始于西周。依西周法律,诉讼之前要尽心宣誓。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着敬畏上天的社会心理,对天发誓可以证实宣誓的诚意,表明其言辞的真实性和诺言的不可反悔,否则将受到天的惩罚。在西方,诚信原则则起源于古罗马的诚信诉讼。  相似文献   
47.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主要内容 证据问题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它与诉讼的实体内容直接相关,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和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证据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民事审判方式继续向前推进的瓶颈。我国民事诉讼法涉及证据的条款仅有12个条款,许多重要问题或是没有规定,或是规定过于原则,导致民事诉讼过程中正确适用法律遇到困难,  相似文献   
48.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具有拘束审判权力和免除一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功能.辩论主义、诉讼经济主义和诚实信用原则是自认规则的理论基础.我国现行立法中自认规则的缺失,阻碍了民事诉讼实践的发展,应在立法上构建自认规则,建立释明权制度.  相似文献   
49.
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民事实体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诚信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的确立是适应诉讼观的变化和诉讼日趋复杂化的需要。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当事人滥用诉讼权能的规制 ,并发挥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的双重功能。由于程序法的形式严格性决定了民事诉讼中诚信原则适用的补充性。  相似文献   
50.
在认识到仲裁是一种具有公正、便捷、高效和低成本等优点的解纷方式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由于收案范围的制度性限制、人们仲裁意识的相对薄弱以及仲裁机构设置的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仲裁的作用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充分发挥我国目前仲裁制度的作用,还需要媒体增大对仲裁知识的宣传力度并提供更加方便的机构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