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50篇
中国共产党   51篇
中国政治   100篇
政治理论   20篇
综合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青铜镜作为青铜器的一个品种.凝聚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及精神文明。镜背上的珍禽异兽、花木虫鱼、仙凡人物乃至天地宇宙构成一幅奇妙的画卷。铜镜的镜背不仅有纹饰.而且自战国以来有铭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镜铭成为重要的纹饰部分,还出现过单纯以铭文为饰的镜子。研究镜铭书体的演变、内容的变化.是鉴别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2.
所谓清官,顾名思义,是指清正廉洁的官吏,与贪官相对(《辞海》释语)。历史上,清官盛称于明清,此前称为廉吏。廉吏有各种别称。汉代司马迁谓之循吏(奉法循理之士)。其《史  相似文献   
63.
纪学艳 《工会论坛》2015,(2):112-114
从对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研究来看,汉代的化妆舞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人物形象化妆、动物形象化妆、场景化妆。汉代的化妆舞蹈丰富多姿,舞蹈内容具有强烈的代表性,表演者的本身化妆、道具的应用、场景的布置都达到了很高水平。这对后来的舞蹈表演是很好的示范,也说明当今的化妆舞蹈不是凭空即来,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64.
《学理论》2017,(3)
汉代学校教育呈现出繁荣发展之势。主要原因是行政运作和官员仕进制度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汉代思想文化政策对学校教育的支持;汉代文化载体与传播方式的变革为学校教育创造条件;文化传承内容的变化促使学校教育发展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65.
李桂芳 《学理论》2012,(21):126-127
汉代是巴蜀地区在统一的中央王朝下,在文化发展上的第一次鼎盛时期,所谓"蜀学比于齐鲁"、"汉征八士,蜀有四焉"。流必有源,源可能是潜藏的,但绝没有无源之流。两汉时期的巴蜀文化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攀上汉文化的高峰,究其原因,离不开巴蜀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也离不开此时期巴蜀地区教育开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6.
微博     
头条博客V:马未都:卖了2.2亿元的"汉代玉凳"在我看来,是场胳肢人的闹剧,让人不开心却也笑了。这是完全臆造的一个东西。所以,故宫新任院长上任就下了规矩,故宫专家不许再为社会上鉴定,以避祸乱。金缕玉衣、汉代玉凳的鉴定都出自故宫大专家……  相似文献   
67.
程政举 《法学评论》2013,(2):116-122
汉代的刑事诉讼程序和民事诉讼程序没有明显的区分。汉代的诉讼程序可分为告劾、案件受理、证不言情之辩告、案件事实查证和司法判决五个阶段。告劾是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行为。证不言情之辩告是司法机关告知当事人或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和义务的行为。案件事实查证阶段包括讯、验和鞫三个部分。司法判决包括论、当和报三部分。  相似文献   
68.
汉武帝开通西南夷,先后设置了犍为、牂柯二郡,贵州被纳入汉王朝的行政区划。其中牂柯郡共领十七县,有的在今贵州境内,有的只辖及贵州的部分地域。且兰是牂柯郡治所在地,汉阳县治曾为南部都尉治所。在汉代的牂柯郡内,现今发现了大量的汉墓群。这些汉墓群所分布的区域,与历史文献中的牂柯郡的范围基本一致。出土的众多文物,从一个侧面说明汉代的牂柯郡主要在贵州境内,而牂柯郡治应在安顺宁谷一带。  相似文献   
69.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建立了天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既肯定了天在宇宙间的主导地位,具有监督人的权威,又强调人的主观自觉,具有感动天的主观能动性.天人感应论实际上就是国家和老百姓的双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0.
余全介 《求索》2013,(3):63-66
汉初七十年间,专制松动,诸子复兴,儒生活动积极,从各个方面提升了儒家学术的社会地位,扩大了社会影响。汉初儒生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立功、立言、立体、著述、制作五类。与后世儒生相比,汉初儒生具有积极进取、思想包容、通权达变三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