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56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33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11月4日,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胜利闭幕之际,中共安徽省委《江淮》杂志通联暨党建经验交流会在合肥隆重召开。会议总结了今年以来《江淮》杂志宣传和发行使用情况,对2012年度党刊征订发行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宗良、省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办公室主任刘友才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江淮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徐明主持,各市、县(市、区)委组织部和各市直工委组工干部共150多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2.
《江淮法治》2011,(9):4-4
4月20日下午.“食品安全江淮行”活动在合肥启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海深为活动题名并宣布活动启动,副主任朱先发在启动仪式上讲话。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汪国才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启动仪式。淮南、巢湖、铜陵、宣城等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代表全省17个市接旗。  相似文献   
23.
刘碧海 《江淮法治》2011,(13):15-17
6月2日,2011年"江淮普法行"活动正式启动。今年"江淮普法行"活动的主题是"启动六五普法、宣传法律体系"。全省各地围绕这个主题,继续开展"普及行、宣传行、督查行"和"万千百十"活动,本期特别刊载记者采写的一组稿件,详细介绍芜湖、马鞍山两地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24.
昌扬 《江淮》2012,(10):30-31
金秋季节,丹桂飘香。10月16日下午,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共安徽省委《江淮》杂志党建研讨暨通联工作会议在肥隆重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党建工作和学刊用刊工作,并对2013年度党刊征订发行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东平、省委组织部副巡视员兼办公室主任刘友才出席会议并讲话,《江淮》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徐明出席会议,《江淮》杂志社总编辑王玉川  相似文献   
25.
6月2日上午,2009年“江淮普法行”活动启动仪式在合肥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金山宣布活动启动,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三运为“江淮普法行”志愿者总团授旗,司法部副部长郝赤勇讲话。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立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省委常委、  相似文献   
26.
9月17日,"2010海外台商安徽行"活动在安徽省合肥市正式拉开帷幕。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日本、泰国、越南及南非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海外台商或团体负责人应邀来到安徽。  相似文献   
27.
徐宁 《江淮》2012,(1):3
江淮》是省委的党刊,近年来特别是改版彩印以来,越办越好,权威性、指导性、亲和力不断增强。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发挥了优势。一是发挥了在重大会议以及政治经济政策解读方面  相似文献   
28.
宗禾 《江淮》2012,(3):46-47
雷锋,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解放军战士,却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时空,仍然定格为人敬仰的楷模。如今,他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成为无私奉献的形象代言人。时代需要雷锋精神,人们呼唤雷锋精神。当前,一场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热潮再次涌动江淮大地。本刊特刊发胡文传、张景兰的动人事迹,他们就是我们身边千千万万弘扬雷锋精神的代表。  相似文献   
29.
金晶 《江淮》2012,(6):10-11
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江淮大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安徽人。6800万江淮儿女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在中部崛起的浪潮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安徽精神。有容乃大。八百里皖江蕴涵着徽州人"上善若水"的宽厚包容。古人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千百年来,  相似文献   
30.
正数年来,笔者几度翻阅著名作家阿英的《敌后日记》,收益颇多。抗战时期,阿英参加新四军,投身革命文艺工作,来到江苏阜宁一带,在苏中根据地生活颇久。他有详细记日记的习惯,给我们留下了研究那段艰难时光中根据地情况大量的珍贵资料,这是十分值得后人珍视的。通过作者日记中对根据地生活的描述,再结合其他资料,我们对当时根据地的民生状态就能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