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36篇
  免费   402篇
  国内免费   38篇
各国政治   109篇
工人农民   177篇
世界政治   33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4篇
法律   5438篇
中国共产党   4358篇
中国政治   5336篇
政治理论   1661篇
综合类   4017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92篇
  2022年   303篇
  2021年   299篇
  2020年   348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340篇
  2015年   635篇
  2014年   1615篇
  2013年   1563篇
  2012年   1866篇
  2011年   1734篇
  2010年   1821篇
  2009年   1661篇
  2008年   1769篇
  2007年   1272篇
  2006年   1366篇
  2005年   1031篇
  2004年   623篇
  2003年   598篇
  2002年   696篇
  2001年   567篇
  2000年   318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1.
喻中 《法学论坛》2020,(1):40-4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化表达,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论形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知。首先,从思想源流来看,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思想根基。其次,从理论个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主要特性包括中国性、政治性与学术性。从学科定位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既是法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了法治理论谱系中的一种最新形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思想根基、主要特性与学科定位,既是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前提,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乡村建设需要动用公共资源,全国各地村情及农民需求差异大,要确保乡村建设取得实效,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构建一个有效的乡村建设推进机制至关重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等重点工作的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3.
14.
高其才教授     
《法学杂志》2020,(5):F0002-F0002
高其才,1964年9月出生,浙江省慈溪市人,1985年于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93年于武汉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全国渔港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与农村法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15.
16.
17.
“咱都是老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培训课程太过专业,学不来。”武山县果业发展中心技术人员发现,传统的培训班并不能带动起群众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听取多方意见,他们决定成立2支技术指导工作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各乡镇种植大户以及农户果园中开展夏秋季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将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户果树种植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8.
应用基础研究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基础研究,旨在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解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抢抓新一轮全球科技发展先机的必然要求和有力支撑。由于缺乏整体战略布局,内生动力不足和产学研一体化程度较低等原因,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偏低,应用转化率较低,缺乏顶尖创新人才和企业,制约着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应从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创新机制体制改革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我国应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新时代加强高中与大学阶段思政课有效衔接,既是由这两个学段的特殊性决定,也是出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高中与大学思政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考评等方面存在的脱节现象值得高度重视。新时代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有效衔接的路径举措,包括加强高中与大学思政课课程及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有效衔接以及建立思政课教师的相互交流渠道,从而形成高中与大学思政课建设的合力,助力于时代新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