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15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43篇
各国政治   57篇
工人农民   79篇
世界政治   23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8篇
法律   4378篇
中国共产党   1793篇
中国政治   2986篇
政治理论   1172篇
综合类   2021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353篇
  2014年   870篇
  2013年   937篇
  2012年   1136篇
  2011年   1144篇
  2010年   1114篇
  2009年   1034篇
  2008年   1011篇
  2007年   805篇
  2006年   718篇
  2005年   601篇
  2004年   525篇
  2003年   476篇
  2002年   396篇
  2001年   279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家庭”的概念,在我国的法学上通常被解释为“基于婚姻、血缘或收养而形成的亲属间的共同生活组织”。现行的有关“家庭”的立法,皆基于“家庭”概念的这一内涵而展开。但这种理解,已经不能反映现实家庭的形态及其历史演进的趋向。我们应当在法学上重新构建“家庭”概念。  相似文献   
42.
法官的职业化精英化及其局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法官职业化是由法官工作的性质决定的,职业化意味着精英化,意味着法官同质一体化。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职业化和精英化缺乏基本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坚持职业化和精英化的主导方针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其中的局限并考虑有针对性的补充方案和多元化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4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经济伦理精神的理性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了调节经济活动的三种手段,指出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批判继承儒家美德伦理和西方契约伦理两种思想资源,提醒人们要慎重对待伦理精神的“国际接轨”,最后呼吁要充分发挥企业界、政府、学术界在经济伦理精神建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让律师成为诚信的代名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二十多年法官生涯和数年律师工作经历使我体会到,律师业实际是一个也必须是一个拥有诚信品格的行业,而一个以诚信品格为职业道德内核的律师界也将推动整个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可以说,律师行业与诚信品格之间有一种共生的关系。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要求制度本身给社会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即同样的行为、同样的情形能够得到同样的后果,给社会以信任感,因此,诚信制度需要以诚信品格作为道德基础来支撑。律师业作为一个法律  相似文献   
45.
法官的经验与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民社会是以人神互相感应的方法来解决诉讼问题的,当今一些西方国家司法制度中仍然可以看到它的遗迹。大陆法系的司法最显著的特征是重演绎,重视法律的理论体系;而英美司法则完全是经验性的,强调遵循先例,而不注重体系。法官对法律的思辩是依赖于经验的,但是经验却不总是足以对思辩的疑惑提供裁决,所以真正的法官思辩是经验与理性的结合。法官对经验与理性的追求体现的是法律所固有的规则性及其内在的逻辑力量。理想的法官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们的理性,那种清晰的、冷静的经验理性。  相似文献   
46.
李萍 《西亚非洲》2005,(5):41-45
犹太伦理的核心概念是“他者”,从外延上看,“他者”分3个层次:上帝、同胞、国人;从内涵看,“他者”的本质在于将自身客体化,做“他人的人质”。“他者”与我的关系构成了犹太伦理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也形成了犹太伦理的特点,使它既不同于基督伦理,也有别于儒家伦理。“他者”在场的伦理规范体现为公义、赎罪和慈善。  相似文献   
47.
张锋 《法学论坛》2005,20(2):59-64
环境伦理的突出功能表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上。本文从法学视角切入 ,以“权利”作为分析文本 ,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自然的权利”上的理论分歧 ,提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权利”的环境伦理定位。  相似文献   
48.
市场主体的自由不是绝对的,必须接受法制的约束和伦理的引导,本文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原则谈起,分析了法制和伦理对市场行为的调整作用,并试图通过比较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9.
家庭伦理的法律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 ,法律的调整范围日益拓展 ,渗入到家庭的伦理关系中。家庭伦理的调整需要制度化、多元化和专门化的机制 ,其中法律调整手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完善家庭伦理的法律调整 ,应当制订惩治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 ,设立别居制度 ,转变执法观念以及实现社会力量的共同干预。  相似文献   
50.
《中外法学》1991,(3):78-80
<正> 一、印度法官制度的渊源印度于1947年独立前,被英国统治150多年.因此,印度的司法制度,主要是沿袭了英国的司法制度.印度独立后,其司法制度又吸收了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某些有用的东西,还反映了印地族、穆斯林等多民族的特点.因此,有人认为,印度的司法制度是以英国司法制度为主线的混合体. 印度法制的基本思想是三权分立.1949年颁布、1950年生效的印度宪法体现了这一思想,规定议会立法,政府执法,法院司法.为了保证司法独立,印度宪法在第4章、第5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