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59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龙卫球 《中国法律》2005,(4):9-11,60-64
最近我国有关媒体在显赫的版面组织刊播讨论《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物权法三审稿”),在于呼应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于2005年7月8日发布的“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就公布的“物权法三审稿”,有关机构广泛征求和收集全国人大代表、有关部门、法学教学研究等单位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  相似文献   
42.
由于传统法权制度存在着整体意志与个体自由相冲突的缺陷和矛盾 ,从而使它无法从现实而合理的角度出发 ,既维护社会整体的基本利益 ,又满足社会个体的自由愿望。而以法权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法治社会 ,只有进一步克服了这些矛盾和缺陷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既维护社会整体的基本利益 ,又能够实现社会个体自身的权利追求和自由主张。本文正是着眼于此 ,在对传统法权理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现代法权制度能够得到根本实现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43.
董彪 《行政与法》2007,(7):91-95
人类社会需要公权力,也离不开公权力,但是公权力容易恶性膨胀和异化并造成严重恶果的事实警醒我们对于公权力保持谨慎的态度。在一个理性而自由的社会中,公权力介入私人生活领域对于私权进行限制应当具有正当性理由。在主观法权思想和社会连带思想等不同语境中证成公权力限制私权的正当性不无必要。这一对公权力介入私人生活的正当性的研究也构成了划分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准确定位公权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44.
公益诉讼是指任何组织和消费者都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的一种制度。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首次写入公益诉讼内容,即新增的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规定原则性过强,剩下的具体制度设计工作全部依赖最高人民法院相应的司法解释。可是,公益诉讼是作为诉讼权入法的,而中国的诸多部门法中并无相应公益法权的实体法规定,公益诉讼权的规定显然是对实体法的一种超越。公益法权具有天然的社会权本质,要顺利实现公益诉讼的制度安排,须完成公益诉讼的路径转化。以公益法权的社会权属性为据,为其寻求宪法上或民法上的权源,以实现公益法权实体法的弥补与司法配置。  相似文献   
45.
浅议法哲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江华 《法学杂志》2005,26(1):13-15
法哲学的逻辑起点是法哲学的基石性范畴,一切法哲学的理论体系都是以之构建的,黑格尔、马克思以及国内的一些学者对什么是法哲学的逻辑起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占有论、利益论和法权论本质上是相通的,从法的起源、调整对象、根本内容以及运行过程来看,以“行为”作为法哲学的逻辑起点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46.
法律关系的内容重估和概念重整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有法律关系学说产生在广义权利与狭义权利不分、权利与权力区别和联系不明的认识论背景下,它的一个不可弥补的缺陷是用权利义务来概括法律关系的内容,而权利义务概念却涵盖不住法律关系中的权力因素,从而使得现有法律关系学说只能解释私法关系,不能合乎逻辑地解释公法关系。本文认为,法律关系内容分别体现在权利-权力、权利一权利和权力一权力三重关系中,这三重关系又外化为权利义务和权力义务两种形式。对于法理学而言,法律关系的法律内容是权利、权力,社会经济内容是法律承认和保护的利益,以及与其相对应的财产,对于部门法学而言法律关系的内容须做具体分析。本文主张,在抽象的一般的意义上将法律关系内容表述为“法定之权” (简称“法权”),并相应地将法律关系主体表述为法权主体,法律关系客体表述为法权客体,将法律事实表述为引起法权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各部门法学中法律关系有关要素的表述方式,应根据不同部门法的特点分别确定。将上述内容综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有利于从总体上改善和扩充现有法律关系学说学理功能的法律关系新概念。  相似文献   
47.
本文从法和法律的本源和本体上论述法(社会自在的法权关系)与法律(制定法)的区别,指出由经济关系所派生和决定的法权关系(实际的权利义务关系),是自然形成的客观社会存在。法权关系(客观法)是经济基础与其上层建筑中的法律(主观法)之间的中介。经济关系、法(法权关系)与法律这三者之间,是本质内容、本质形式和外在形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8.
论双轨政治下的香港司法权——宪政维度下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洁 《中国法学》2006,31(5):47-59
本文对《香港基本法》实施以来形成的释法权争论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以宪政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了释法权之争的宪法本质。论文认为,造成当前香港基本法双轨制释法的原因不能简单地从中央地方关系层面理解,而是应当充分认识到香港本地立法、行政和司法权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关系。两方面都体现了宪政主义对权力关系的规定。在《基本法》目前的框架下,回应双轨制的适当方法是区别政治问题与法律问题。对政治问题,香港司法机构应当采取审慎的态度,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则应当考虑通过甄选与任命等政治方法影响司法权的行使。对法律问题,则应当完善法律程序、明确法律范畴。范畴的区别对两地形成共识与进一步沟通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49.
康德认为和平必须建立在法权的基础之上。在前期的著作中,他从国内类比出发,认为国际法权的实现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强制力的世界共和国,然而,在后期的著作中,却主张成立一个自愿的国家联盟。这一转变主要源于其对国家的道德人格的先验假设。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世界共和国的理想。他关于国际法权的制度安排本质上是一种二元论。  相似文献   
50.
苏联解体20年过去了.作为苏联法权和实际继承者的俄罗斯.在1991年那场风暴过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不仅是我国学术舆论界所普遍关注的,也是我国广大民众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