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2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663篇
中国共产党   144篇
中国政治   268篇
政治理论   95篇
综合类   3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我国犯罪构成在体系结构上与司法实践存在着严重背离,将犯罪客体驱逐出犯罪构成体系并将独立的违法性判断引入犯罪构成体系是解决这一现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2.
张康林 《理论月刊》2006,(12):115-117
传统民法将物权的客体限定于有体物,而近现代物权法则把物权客体范围扩展至一定的自然力、金钱和有价证券以及其他财产权,这并没有违背物权客体实体物质性的特性,而是对传统物权客体的修正与发展。至于在知识产品上设立的权利质权,把知识产品也归属于物权客体的范畴,则是为了体系的需要而对物权客体范围的例外规定。  相似文献   
93.
冲突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现实出发,提出的重要治国目标、治国方略和治国机制。这一重大现实命题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优化和提升为包含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从不同的学科视界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看来,我们所生活和所建设的社会无疑是由众多社会成员个体、组织、团体、群体、阶层、阶级等单元或要素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或有机体,这其中利益博弈是各类要素或单元之间的基本作用机制,利益关系是其基础性的关系,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构成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内在动力。本专栏的五位作者从政治学角度对社会利益关系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深层次的关联进行学术层面的探讨,得出了比较新鲜和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4.
治安管理客体是治安管理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治安管理活动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但学术界对治安管理客体的概念一直没有取得共识,表述各异,比较典型的有“对象说”、“影响因素说”和“社会关系说”等,这表明治安管理客体尚未被准确定位。基于“权益”来界定治安管理客体的概念,即治安管理客体为治安管理主体依法规范、调整和保护的合法权益,既有利于治安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又有利于公安机关正确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一些治安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95.
通常认为采矿权的客体是:不特定的、包括地下部分在内的组合体、抽象的矿产资源、地壳中的不动产等.由此而将采矿权归属矿业权、特许物权、准物权等形成虚无的物权体系.通过逐一甄别认为,采矿权的客体是单一而特定的矿产,采矿权人对矿产支配的权利状态具有自物权属性.  相似文献   
96.
近年来,暴力袭警案件频繁发生,而且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暴力袭警的根本原因是警察权威的弱化。因此,解决暴力袭警问题的根本对策是警察权威的重新构筑和强化。分析警察权威,必须从社会秩序结构入手,搞清警察权威、治安规则和警察客体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7.
价值发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特殊生命结构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间接关系,它是价值发生的生理基础和前提条件。意识是沟通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它是价值产生的心理基础,它在价值产生中起着关键作用。人类只能通过对自然物质的改造使之适合于人类自身的本性要求,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与延续,实践是价值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实现的根本途径。价值是指经过实践改造的对象物能满足人自身的需要的效用。  相似文献   
98.
单连春 《理论探讨》2006,1(6):60-62
人生境界是人的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水平和境域,在本质上乃是人的精神境界。它内化于人的品质,外化为人的实践关系。因此,无论主体何种层次境界,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人的实践产物,也必然通过主体的实践形态显现出来。因而通过人的实践形态,我们可以对主体人生境界的水平与境域有个一般性的认知与判断。  相似文献   
99.
计算机犯罪之犯罪客体再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红 《行政与法》2003,(12):118-120
计算机犯罪在我国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典中确立,规定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的扰乱公共秩序罪一节中。计算机犯罪尽管在刑法上确立了,但确实也对传统刑法的某些领域产生了冲击,并且用规范“原子世界”的立法理论制定规范“比特世界”的法律原本不可避免地就带有缺陷。本文从立法现状、立法原意对我国计算机犯罪侵犯客体进行剖析,并且对计算机犯罪侵犯客体的归属进行了再研讨,从而有助于对计算机犯罪严密法网,有助于刑法的整体协调。  相似文献   
100.
将编辑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必须使研究系统化,改变以往就事论事式的局部研究.编辑学理论建构应当从编辑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各个主体际之间的关系出发,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编辑主体意识应当成为编辑学研究的主要角度之一.编辑主体意识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自我意识,它规定了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中的行为选择,是一种具有利益取向的意识,具有自主性和奉献性等特点.编辑主体意识在形态上,可以划分为多种形式,其中编辑主体的"精品"意识是其中最重要的意识,具有实践性、主导性、直接性和目的性等特点,是决定刊物质量、促进刊物发展的重要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