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4篇
世界政治   5篇
法律   156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张蕾 《法制与社会》2010,(13):102-103
企业名称是一企业区别其与它企业的重要象征符号,其作为企业信誉的载体是企业的无形财产。本文着重从竞争法的角度,对企业名称专用权进行研究,区分认定侵犯企业名称权的侵权行为和利用企业名称进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明确对企业名称权予以竞争法保护的特殊意义,以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企业名称权。  相似文献   
12.
徐聪颖 《时代法学》2010,8(3):61-68
就“初始兴趣混淆”的性质而言,其与传统的“售中混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抑止商标识别功能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将其纳入商标法的规制范围。而在“初始兴趣混淆”的认定问题上,商标法也无需为此单独创设有别于传统混淆理论的评判规则,只要法律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基点妥适协调商标权人与竞争厂商之间的利益关系,“初始兴趣混淆”理论将会对商标的识别功能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商标的售前混淆和售后混淆是近年来在我国《商标法》研究中新引进的两个概念。从售前混淆行为的本质出发,对将该行为放入《商标法》并作为一种商标侵权行为来加以规范的科学性进行了质疑,认为该行为不符合商标侵权行为的一般样态,不宜作为商标侵权看待,留给反不正当竞争法管辖较好。同时文章对售后混淆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展开了探讨,认为该制度对“潜在消费者”的发现,看到了商标权垄断顾客的未来性,有助于为商标权人提供完整的激励。在此基础上,最后对我国未来《商标法》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因社会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期望不明确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与实践脱节等原因,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面临着"透明人"、"杂务工"、"心理教师"等角色不清和角色混淆引发的角色冲突,影响了社会服务效果.高校内设置专业社会工作者岗位,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化,加强社会工作者的在职训练和督导等措施的实行,有助于学校社会工作者走出角色困境,更好地为青少年提供专业服务.  相似文献   
15.
马翔  李术杰 《中国律师》2010,(11):15-17
1927年,美国学者弗兰克·谢克特教授提出不同于传统混淆理论的反淡化理论。其在《商标保护的理论基础》一文中指出:“在所有这些案件中,必须结合商标的功能,才能测算真正的损害。这种损害表现在.由于被使用在非竞争的商品上,商标或名称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逐渐削弱或降低。商标越是显著或独特,给公众的印象就越深,防止公众心目中代表惟一、独特的商标形象’被削弱或消失的需要就越强烈。”该文引起了相关人士的高度关注,谢克特教授也因此获得了“淡化理论之父”的尊称。  相似文献   
16.
商业假冒混同行为是各国普遍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虽然也对这种不法行为进行了规制,但从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尚有不足之处。本文从商业假冒混同行为的概念、特征入手,通过对商业假冒混同行为的界定和分析,发现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混淆标准纳入我国认定侵害商标权的标准的呼声近些年来不断高涨。混淆标准在以保护消费者为中心的传统商标理论中大有用武之地,但在商标权扩张的现代社会中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考验。对混淆标准的质疑,折射了对商标本质的认识从防止欺诈到保护特定联系的转变。混淆理论并非全无缺憾,它在应对现代商品社会纷繁复杂的情况时也越来越力不从心。我国现有侵犯商标权的判断标准相对更为客观,没有必要趋之若鹜地引进混淆标准。  相似文献   
18.
郑凯琳 《前沿》2012,(16):77-79
滑稽模仿(parody),也叫做幽默嘲讽或戏仿,最初作为一种文学手法,是指以幽默、滑稽和讽刺的方式,刻意模仿他人现有的作品以达到嘲弄讽刺的效果.在著作权法领域,由于其具有明显的文学创作手法特性,滑稽模仿的运用在知识产权法领域主要突显在著作权法中.实际上在国外,与著作权案例相比,滑稽模仿在商标法方面的案件的适用显得更为平常与多见,同样原理亦可应用于商标法,然而滑稽模仿的立法与司法运用在我国商标法中并无涉及,这实为商标法制度上的一大缺失.本文主要从与著作权法中的滑稽模仿出发,通过案例来探讨其在商标法中的适用基础与条件.  相似文献   
19.
知名商品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是该知名商品的行为系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商品特有的名称、包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一具体案例 ,分析论述了船舶留置权和船舶扣留权在概念上及行使权利时的区别。并对《海商法》2 5条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