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16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153篇
中国共产党   68篇
中国政治   241篇
政治理论   51篇
综合类   9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1901年9月7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订立。同年10月6日,慈禧太后从西安动身回京。当时火车只通到直隶正定,其余路途,皇室一行都乘黄色的轿子,随行人员包括大批骑兵卫士、官员、太监和fhA.。行李车队非常壮观,大约有3000辆马车,插着旗子,披红挂绿。这场面,连见多识广的英国记者莫理循都觉得太过分。  相似文献   
212.
清末新政催生了中国的近代警察制度,现代意义上的户政管理也在实践中逐步成熟。户政管理作为警察制度的重要职能,在清末民初的历次人口普查和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前期警力不足和水平低下,户政管理呈现出混乱状态,人口数据的准确程度不高,这一现象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213.
姬建民 《前进》2013,(11):55-56
批评与自我批评历为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对于维护党的肌体健康、保持昂扬向上的战斗力不可或缺。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深刻指出,"自秦国2000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因骄傲而腐败,因腐败而亡国",并同黄炎培就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律问题进行了探讨。1957年6月30日,清末民国学问大家冒鹤亭老先生应邀到中南海,与毛泽东长谈近两小时。冒先生说,国家有道,则庶人不议,人民敢说话是好事,不因其语近偏激而以为忤。毛泽东表示,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个方针一定不变。  相似文献   
214.
晚清民初,英语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传教活动、学校教育、书籍出版及报刊发行等.英语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开放与进步.  相似文献   
215.
顾佳赟  林歆 《法制博览》2011,(19):34-35
世人都说立宪好,日本宪法赛大炮,假设立宪成功了,富国强兵没个跑;世人又说明朝好,资本主义萌芽了;往前又说宋朝好,知识分子地位高。  相似文献   
216.
诚意福 《法制博览》2011,(17):46-47
太原奇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说的是太原富豪张百万贪财,将大女儿金姑嫁一垂死病夫,二女玉姑许给纨绔子弟。玉姑性子刚烈,与恋人书生曹文璜逃婚,张财主追至已寡居的金姑家,却抬回一只装着和尚的箱子……  相似文献   
217.
2010年初,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积极与省市专业院校、艺术团体沟通,认真组织实施,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市民艺术培训和市民艺术共享工程。  相似文献   
218.
清末中央政府非常注重学堂德育教育,这可从管学大臣张百熙等所上《学务纲要》、清政府所颁布的大、中、小学堂章程等看出。清末之所以重视德育,与当政者有相当的关系,这其中被称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张之洞是个关键人物。此外,日本也产生了相当影响,其表征为学制。在今天看来,不能因应形势,与时俱进,而是抱残守缺,顽固推行已经过时的旧式经史,从而导致无可挽回的失败命运,这是清末学校德育教育留给后人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19.
中国古代诉讼中对口供的重视导致了刑讯的长期存在。清末修律前后,刑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口供裁判主义并没有被证据裁判主义所取代,因而这一时期废止刑讯的条件尚未成熟。民初的立法正式确立了证据裁判主义,刑讯在立法上被废止,但由于传统司法习惯的影响及法制的不统一,刑讯名虽废而实犹存。  相似文献   
220.
胡延峰 《前沿》2008,(7):191-193
民初至“五四”这段时间,是我国近代心理学翻译吏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由于以留学生为主体的翻译传播阵容的参与,此时的翻译既留有清末民初的历史痕迹,又开始显露出“五四”乃至以后时期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