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7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2篇
法律   23篇
中国共产党   20篇
中国政治   98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392.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难点与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泛北部湾合作是在中国-东盟10+1框架下的一个海上次区域经济合作,与陆上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一起,构成了中国-东盟的全方位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泛北优势在海,范围广,潜力大,但困难和挑战也大。合作的突破在项目。南宁-新加坡走廊、中国投资参与东盟东部增长区发展、北部湾经济圈等项目的推进将惠及所有泛北成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主动和率先崛起,成为泛北部湾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核心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提出建立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为泛北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393.
广西: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新伙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冬 《当代广西》2005,(16):6-7
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广西继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后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开展全面经济合作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树立广西对外开放形象,提高广西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的贸易、投资和开发合作: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广西“开放型”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广西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为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94.
在珲春市沿边开放十周年之际,对图们江与湄公河国际合作开发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中的突出问题,探讨排除障碍的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95.
文章分析了次区域的概念及其特征,并结合新-柔-廖成长三角的历史与发展,提出了我国政府在推动次区域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职能选择。新-柔-廖成长三角是次区域发展的范例,其政府在实现次区域良性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虑借鉴其成功经验,承担相应的公共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396.
随着2009年9月《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的出台,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合作开始进入由优势互补向战略互动转化的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亟须构建适当的合作模式来推动转化的顺利实现,开创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局面。顺应现实需要,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张弛博士的专著《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合  相似文献   
397.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成为紧密联系的地球村.然而,全球化的氛围不仅带动了经济的腾飞,也为跨国犯罪提供了便利.因而,国际执法合作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98.
赵飞 《人民公安》2013,(6):24-27
湄公河“10·5”惨案发生后,本刊一直极为关注案件的侦破和事件的发展。本刊多位记者赴金三角、湄公河一澜沧江、老挝和羁押糯康等落网案犯的看守所及法庭等地采访拍摄,历时一年五个月,留下大量珍贵的一手图片资料。  相似文献   
399.
湄公河惨案发生后,中老缅泰四国合力建设安全执法机制体现了各国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的美好期望,湄公河惨案的侦破展示了国际侦查协作的优势。在共同协议和安全联合执法的框架下,加大了湄公河流域国际侦查协作建设力度,推进了情报交流、联合巡逻、治安管理、重案共侦、资源支持等五大机制的建设,并将流域各国的合作推向更深层面。  相似文献   
400.
刘志雨 《中国减灾》2013,(15):28-29
近年来,亚太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亚太地区有近4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隐患。城市化致使城市内的天然水文、水力特性发生显著变化。城区洪水观测资料表明,城市洪峰流量比天然江河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对人口稠密、工商业发达、建筑物繁多的市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地下空间的不断开发,使城市孕灾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给防洪安全带来巨大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