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17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4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151篇
中国共产党   274篇
中国政治   543篇
政治理论   236篇
综合类   26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杨庆东 《理论学刊》2003,(5):150-152
情爱意识与道德理性的纠合 ,形成了 2 0世纪中国婚恋文学的突出特色。但是由于多种伦理话语的并存与互动 ,道德理性无论是在价值论还是目的论上 ,又呈现出多重的指向和内涵 ,这不仅体现了作家个人的主体意识 ,也对 2 0世纪婚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2.
世纪之交,文艺学与其他一些人文学科一样,显示出蓄势、转折、求变、创新的特点。在这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20世纪以来,1949年以来,以及1978年以来的文艺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对中国文学理论在新世纪进一步发展所可依托的理论资源进行了考察。在这一年里,关于全球化与中国人文建设,关于现代性,以及关于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新成熟与新进展。普遍主义与本土理论传统之争,文化研究冲击与审美经验在文艺学中地位的进与退,西方的后现代、后殖民、后结构等“后学”话语的引入与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状况的现实思考,等等,是近年来的学术亮点。  相似文献   
163.
现代性语境下,中国文化在近现代以来遭遇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中国文化经历了4次文化整合,形成了文化主体的"空场"、文化内容的庸俗化、文化发展的无个性的特征。而造成这些文化特征的原因既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但历史的原因更为主要,也更为深刻。因此,面对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如何定位已经列入了中国人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64.
楚文化具有超越常规的积极进取精神、广采博纳的开放精神、强烈的创新精神、严格执法的法制精神等,这和当今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5.
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逐渐深入到社会发展的组织与制度中,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样态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现代性以理性与自由为主旨,激活了人类的潜在力量,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多隐忧与悖论.就当前而言,受现代性的观照,量化评价存在三大隐忧:其一,对工具理性和形式合理性的崇拜,遮蔽了学术的本真意义与价值;其二,学术评价的技术理性束缚了学者主体性;其三,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的结合让学术道德陷入危机.基于这种现代性困境,有必要复归学术意义世界,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张扬主体意志,维护学术自由;培育学术德性,完善学术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66.
朱永良 《理论探讨》2015,(6):166-169
典型的现代型世界观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有序的总体,而典型的后现代型世界观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由无限种类的秩序模式构成。后现代性并不一定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以及对现代性的怀疑和抛弃。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强烈地感受到道德模糊性的时代。断言人在本质上是善或恶都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假设,道德责任是本我第一位的实在,是社会之起点而非社会产品。后现代性表现为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而确定性的现代性时代似乎已远去。流动的现代性具有轻快、不确定和网格状的特点,它是当今时段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7.
大众文化批判虽然也冠以批判二字,似乎与后现代理论的精神实质有点相近,但是就其实质而言,大众文化批判是一种现代性理论,它之所以批判大众文化,其理论的落脚点不是为了破坏而批判,而是为了重新恢复被异化了的合理的社会现实,它追求主体、自由等价值理念,是一种以批判为表现形式的建构理论。  相似文献   
168.
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正是在对现代性批判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从"感性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去"改变世界"、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交往实践观,其根基和路向对启蒙现代性的两大基石——大写的、抽象的人和大写的、绝对理性具有本然的变革性,造就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核心层面.  相似文献   
169.
李仲凡 《求索》2008,(12):193-194
现代旧体诗词在精神品格、语言形式以及写作传播机制等方面上具有非现代性的特征。在讨论现代旧体诗词的价值和入史问题时,不应该笼统地谈论现代旧体诗词是否具有现代性,而应该注意到它在现代性方面的复杂性与多面性,特别是应该注意到它无法被定性或归入为现代性的层面。现代旧体诗词的现代性与非现代性是夹缠扭结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现代旧体诗词自身所处文化语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在现代性问题上的复杂性。对现代旧体诗词非现代性的承认,并不意味着对现代旧体诗词的轻视或贬低。  相似文献   
170.
以美学史为观照视角,可以清晰地界定“中国古代美学”这一宏观概念,进而可以论证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同时。“中国近代美学”、“中国现代美学”、“中国当代美学”这几个概念需要认真甄别,如果对时间纬度的时代和空间纬度的内容进行科学严谨的比较分析,可以显见中国美学的历史分期的划分依据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为标准,中国美学在不同的历史分期呈现出不同的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