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17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4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151篇
中国共产党   271篇
中国政治   537篇
政治理论   236篇
综合类   26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新制度学派范式,可以将中国改革的解读范式归纳为六种:第一是技术范式或物本范式,第二是经典历史唯物主义范式,第三是新制度学派范式,第四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范式,第五是新自由主义范式,第六是马克思三形态理论范式。从人本视野来看,前五种理论范式分别有程度不同和性质不同的局限性,第六种理论范式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改革的认识。  相似文献   
342.
法的价值以法与人的关系作为基础。将罪犯劳动的价值问题置于法的价值范围考虑,是法律研究的重要课题。首先,监狱组织罪犯劳动的性质有别于社会普通的劳动;其次,罪犯劳动价值是以监狱的存在为前提的,而监狱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法的属性,因此,研究罪犯的劳动价值离不开法,同样,法学研究也不能缺少对罪犯劳动价值的研究;第三,对罪犯劳动价值的评判,应符合时代语境,并进行劳动价值的现代性考量。  相似文献   
343.
逃离与回归:乡土中国教育发展的两种精神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乡土中国与现代性的相遇时,传达各自不同的立场,一种是启蒙-改造型,一种是回归-保守型.不同立场意味着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全然不同的价值位序.由于现实的危难,中国社会的历史选择乃是启蒙-改造型的社会发展路向,以致乡土中国与外援性的现代化之间的内在紧张问题被遮蔽.这直接导致当下置身现代化的过程中个体的内在精神资源的缺失.今天,在乡土价值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阙如的背景下,沈从文的立场难能可贵.怎样面对乡土中国的悠远传统,深度阐发乡土社会的内在意蕴,并以此作为现代教育的精神基础,拓展当下教育的可能性,理应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44.
我们何以共同生活——"中国经验"中的"杭州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经验"是"中国经验"中一页亮丽的篇章.杭州以独具特色的城市经营和更新模式,努力与旧式现代性的发展方式分道扬镳,发出了新型现代性的实践先声. "杭州经验"通过社会复合主体这一行动架构,促成了政府与市场、市场与社会、政府与民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5.
张艳艳 《工会博览》2009,(1):107-108
现代性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主导性话语,尽管许多思想家都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方式考察现代性问题,结论英衷一是。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力两个问题:一是现代性的方法论之思:从视角主义到视域共现;二是现代性的研究领域之思:“领域共现”。  相似文献   
346.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347.
列奥·施特劳斯在其《自然权利与历史》中,通过其对经典的解读与批判呈现了自然权利走向现代性困境的历史过程,为我们清晰地勾画了不同思想间的逻辑线条。霍布斯将人的主观欲望代替了古典自然权利论的德性以论证自然权利的正当,从而使解构古典的普遍正义成为可能;卢梭则将文明的进化过程视为人道的历史过程,从而在相对的历史中追寻人道,使自然权利论走向了相对主义;事实与价值的两分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将相对主义进一步推进,海德格尔将存在投入时间的视野,以时间性和历史性呈现暂时和断裂的意义,彻底将自然权利抛向了虚无主义的现代性困境。  相似文献   
348.
现代性产生之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对人与知识的全面关注.人成为知识的主体,并限定其范围.在"功能视角"中,知识分子的身份变迁与其后果相互关联.这包括了:一种是知识分子立法者身份的确立以及作为后果的人与知识结合的关系;另一种则是知识分子转变为专家以及作为后果的人与知识脱离的关系.二者都承认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地位.从功能视角讨论知识分子,旨在作为应对知识分子"非功能化"话语的手段,并以此作为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总体关怀.  相似文献   
349.
现代性从启蒙之后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韦伯所说的社会合理化阶段;二是现代性反思阶段。在反思现代性基础上,完善社会合理化,其性质应是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审美理性全面发展的社会范式理性化过程,其基点应是个人的科学知识、道德实践知识、审美表现知识的有效发挥,其目的应是人的个性展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实现。工具理性要以价值理性为导航,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要以审美理性为目的。我们国家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阶段,首先要以启蒙理性精神推动社会合理化。其次,中国的现代化面临世界全球化后工业社会的挑战,要坚持现代性第二阶段反思性社会合理化的新宗旨,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现代化具有面向人类未来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350.
刘科军 《学理论》2009,(14):109-110
审美现代性以反思的态度来体验现代生活,从而表现出三种生存策略与形态特征:审美现代性现代性自身矛盾发展的产物,它反叛由工具理性主导的社会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追求一种差异性的价值,显示出求新求变的美学特征;审美现代性的发展受到社会现代性的制约,它必然在社会结构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