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8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63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3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真理的概念与哲学一样古老,又与哲学一样年轻;对真理正如对哲学的定义一样,每个哲学家在对其追问中走向殊途.老黑格尔对真理高度评价:"真理是一个高尚的名词,而它的实质尤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灵是健康的,则对真理的追求必会引起人心境中高度的热忱."[1]海德格尔在追问真理的过程中,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真理观,阐述了生存论意义的真理观,实现了真理观上的语言学转向,并使真理问题同本体论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海德格尔对传统真理观的诘难,在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2.
在道学的意识形态下,政治的事情本身被掩盖,使豪门势族的不当利益得以偷渡。张居正以自己对政治基本精神的思考清除了政治自身之外的种种形而上学的虚妄幻想,突显了以富国强兵为最大特征的政治的事情本身,为以维护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为目标的政治改革作了思想的准备;同时在走向政治的事情本身的前提下,反对把他自己思想重要来源的良知学的学术思想意识形态化,这可以说是留给中国人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63.
科学的思维方法为研究法律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但是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法律却逐渐远离了对于人之生活的意义关照。虽然现象学语境下所构建的法律心智表现为一种理想模型,但最后实现的效果实质在于通过重塑立法者和裁判者的个人理解而将遮蔽的生活世界揭示出来,并推向"公共性",这将是现象学独有的洞察。现象学视角下的法律心智研究将引领我们返回法律的生活世界,这不仅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理性的担当和责任,而且将释放法律的"本真性",更重要的则是重塑公民的个人理解。  相似文献   
164.
李剑 《法制与社会》2010,(4):295-296
本文指出以现象学方法作为分析工具的"法意识"问题研究,为我们开启了法意识问题的内省向度。这使得法意识的发生机理、内在功能、结构要素等问题变得更加清晰,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把握纷繁复杂的法现象。  相似文献   
165.
爱亦即仁的观念,乃是儒学的奠基性观念:既为形而下学(知识论及科学、伦理学及道德)奠基,也为形而上学奠基。这是因为:爱作为生活情感,是生活-存在的显现。因此,爱的观念乃是本源性观念:爱作为生活情感,归属于作为存在本身的生活本源。  相似文献   
166.
梅洛-庞蒂主体间性理论的关键性问题在于对他人的存在论阐释,而这一问题与他本人的现象学观念及其对现象学本质精神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内在的逻辑关系.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洋溢、透露着深厚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精神.基于此,他确立了主体间性理论的重要性,并对各种主体性哲学进行深刻的批判.但是,梅洛-庞蒂无论是对主体性,还是对主体间性都没有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仍然停留于一般的、原则性的结论上,这根源于他没有对人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世界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7.
在胡塞尔建立现象学理论的过程中,“先验自我”和“绝对前提”等概念的提出,成为不同流派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舒茨及舒茨之后的现象社会学家,在批判胡塞尔现象学唯我性局限的基础上,对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从“生活世界”角度理解和诠释社会行为进行了系统探讨。本文试图从认识论角度,先分析胡塞尔现象学形成过程中逻辑困境的产生,再以此为基础,讨论舒茨及舒茨之后的现象社会学家为解决这一困境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8.
从学理上讲,哲学不是无前提的操作,哲学的合法性首先源于前提的合法性.胡塞尔现象学明确指出一切合法性的根源在于前提的明证性,并致力于这种明证性前提的诉求,但知识论立场的局限性使其陷入唯我论困境.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人出发,其前提内在地具有现象学意义上的明证性,不仅破解了胡塞尔现象学唯我论难题,而且有力地表明:合理的哲学需要前提的明证性,而明证性的前提只能确立于入的现实生活.因此,当代哲学操作的第一本文不是抽象的存在与空洞的概念,而是我们每个人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169.
170.
传统唯物辩证法离开人,离开人的活动去谈辩证法,不能体现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将传统唯物辩证法中的物质与实践、客体与主体、现实性与可能性等范畴进行了“去蔽求明”,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地位得以“澄明”。从现象学视域看,马克思辩证法实质是实践辩证法、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辩证法、能动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