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54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41篇
政治理论   36篇
综合类   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唐律的共盗犯罪,由于主体的和行为的不同而存在极为复杂的共盗情形.在立法上,作为总则的《名例律》中有一般性规定,作为分则的《贼盗律》中又作进一步的一般性规定,然后还有盗罪具体情形的专门性规定,由此形成唐律交叉重合的复杂共盗关系,决定影响着性质的认定、法律的适用和处罚的轻重.唐律对于共盗犯罪的处置,体现了唐律立法成熟细密的高超水平,对于后世明清盗罪立法影响很大,对于现代立法和法律的实际适用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许薇 《政府法制》2011,(2):27-27
小偷盗走3000多元硬币后一时得意,将赃物摆在一起用手机拍照“留念”,结果照片却成了警方破案的证据。家住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解放南路的郭先生说“这个小偷太大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相似文献   
13.
一般赃物类犯罪的犯罪对象“赃物”应包括物品和收益两大类。对一些特殊物品及其收益,如违禁品应区别对待: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按独立罪名定。善意第三人占有的赃物丧失了赃物的属性。变卖加工后的赃物仍然是赃物。一般赃物犯罪的客观行为包括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赃物。  相似文献   
14.
论赃物的善意取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 ,各国民法均做了规定。但对于赃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 ,各国立法不同。通过对三种不同立法体例的分析 ,认为为了维护交易安全、稳定交易秩序、稳定现有的经济关系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赃物也应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这不仅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则 ,也符合社会的公平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5.
抢劫罪是侵犯财产犯罪中比较严重的犯罪,是刑法打击的重点。《刑法》第269条规定了一种比较特殊的转化型抢劫罪,即由盗窃、诈骗、抢夺行为转化为抢劫罪。文章对转化型抢劫罪成立的前提条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作了详细的论述,并且认为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成为转化型抢劫罪。  相似文献   
16.
自推出至今,“百度文库”就保持飞速发展的势头。其历经四次功能更新,推出了手机平台,并逐步尝试收费的“文库书店”模式,所涵盖的作品数量亦已突破14504290份。但是,“百度文库”在欣欣发展之际也受到了多方麟。更有甚者指出,“百度文率’可能成为网络著作权侵权的“赃物库”。其原因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14个住宅小区3000多名业主的相关个人隐私信息,在经过6次层层转卖后,竟赫然出现在了个别知名网站上。个人隐私信息怎么会在知名网站上“被公示”呢?上海警方日前破获了一起在网络上非法买卖、泄露个人信息的案件,办案人员在调查中发现,这类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背后不仅有着非法网络公关的影子.  相似文献   
18.
朱郑琴 《法制与社会》2011,(20):195-195
"两抢一盗"已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所谓"两抢一盗"是指抢劫、抢夺、盗窃等三类多发性侵财案件。本文以2009年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工作为例,从"两抢一盗"案件特征着手,探究其多发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日后的立法以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赵刚 《天津检察》2008,(5):28-28
《刑法修正案(六)》第(十九)项规定:将刑法第312条修改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司法实践中对如何认定犯罪嫌疑人的“明知”,在其否认“明知”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犯罪嫌疑人的主观心态存在认识分歧,本文结合案例就此谈些浅见,与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现代共同犯罪基础概念为框架,以条文的内在逻辑为切入点对秦代共同犯罪问题进行解析。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研究:其一,秦代共同犯罪的形式;其二,秦代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其三,秦代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本文主要的逻辑顺序:秦代主、从犯同刑,不从实质上区分主、从犯,一般共盗处罚等同于单独盗窃。旁线引申论述身份犯的共盗以及群盗的形式与处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