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88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33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6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精神病人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更科学、客观地评定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方法。方法对239例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案件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对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评定有重要影响的判别因子。结果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的判别因子稍有差异,但与责任能力三者之间高度相关;精神科诊断、作案现实动机、作案对象选择性、作案后逃避责任、生活自理能力损害、现实检验能力损害为辨认能力的判别因子;精神科诊断、作案现实动机、作案前先兆、作案对象选择性、作案后逃避责任、工作学习能力的损害、自知力损害、现实检验能力损害、自我控制能力损害为控制能力的判别因子;建立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判别方程经组内、组外考核有较高的正确率。结论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判定的多元方程有较好的实用价值,有助于提高鉴定结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2.
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刑事诉讼实践中,通过与心理学研究之间的密切互动,形成了一个对辨认组织、执行规范,辨认结果使用规范为一体的错误辨认风险司法防范措施体系,较好地防止了错误辨认结果被采纳从而酿成错案的风险。2012年修正后的中国刑事诉讼法首次将辨认笔录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种类予以规定,但本法对于辨认的组织、执行、辨认笔录的质证等缺乏相应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对辨认准备、执行的规定不仅简略、粗糙,而且相互冲突。从提高辨认结果可靠性的角度考虑,可以借鉴新泽西州目击证人辨认规则与实践变迁的历史和经验,吸收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进一步完善中国刑事诉讼中的辨认规则。  相似文献   
43.
辨认是办案机关在侦查案件的过程中经常应用的侦查措施,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也使辨认笔录证据属性得以确认。然而,辨认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在辨认及其辨认笔录概念的基础上,分析辨认存在误差的原因及其辨认笔录的审查运用规则,从而明确在新的法律规定下如何正确的运用辨认笔录。  相似文献   
44.
辨认是一种非鉴定型同一认定。在侦查实践中,辨认存在的危险性是:一方面,辨认的错误率较高,容易导致侦查人员对案件事实形成错误认识;另一方面,作为一项强制性侦查措施,辨认包含着侵犯犯罪嫌疑人的危险(特别是针对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辨认)需要法律予以制约。为此,需要完善混杂辨认、分别辨认、客观辨认规则以使其规范化,并从辨认结果的客观准确性及正当合理两个方面对辨认进行审查判断。  相似文献   
45.
论侦查机关的辨认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法律规范和侦查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侦查辨认程序中一些值得注意、而在实践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对侦查辨认所取得证据材料的法律属性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相似文献   
46.
辨认是刑诉取证的重要手段,为我国广泛采用,面对辨认极易出错的世界难题英美国家采用了极其严格的法律程序做为保障,然而我国还是立法空白。本文旨在从辨认出错的原因和应具有的保障原则等方面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7.
辨认目的的实现与侦查人员的促进工作密切相关.侦查人员的促进工作又是以对辨认者心理的分析掌握为基础的.思维、记忆、情绪、动机等方面常存在影响辨认的因素,此外还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据此,辨认的促进工作主要有创造有利于辨认的客观条件,帮助辨认人充分地感知辨认客体,使辨认者保持良好的情绪,消除不良作证动机和防止辨认人陷入思维误区等.  相似文献   
48.
精神障碍者犯罪之刑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刑法第18条第1款中的精神病人还是第3款中的精神病人,都包括患严重精神病的人和患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人.辨认能力是指认识自己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和后果的能力.不能认为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病未发作时实施的任何犯罪都属于在精神正常时的犯罪,从而使其都承担刑事责任或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在醉酒前对其在醉酒后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具有犯罪故意或犯罪过失,应负完全的刑事责任.反之,应依其醉酒后的实际精神状态确定刑事责任,处于无责任能力状态的则不负刑事责任,处于限制责任能力状态的则应负刑事责任,但应从宽处罚.  相似文献   
49.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侦查人员作证的情形主要分为新法第57条的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的规定和新法第187条第2款的警察出庭作证的规定两处。原则上看二者都有警察出庭作证的规定,都包含了一定程度的警察作证情形,但仔细分析,二者却有着诸多的不同。  相似文献   
50.
李沛英 《证据科学》2000,7(3):109-111
目的 探讨司法鉴定中精神发育迟滞(MR)患者辨认能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86例MR司法鉴定资料进行判别分析,影响辨认能力的判别因子,并建立判别方程进行组内回代检验。结果 经判别分析,有5个因素被选入;个性特性、诊断分组、是否伴有癫痫及其他精神病性症状、作案类型、作案动机,组内回代检验不同程度辨认能力的判断正确率分别为:有完全辨认能力93.8%、有部分辨认能力73.4%、无辨认能力100%,总判断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