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31篇
中国共产党   37篇
中国政治   88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马跃明 《今日浙江》2016,(23):20-21
“以前看病难、看病贵,往往是小病扛、大病拖,现在看病更便捷、负担更轻了。”这两年,在浙江各地经常可以听到老百姓的称赞。近年来,浙江以“双下沉、两提升”为主线,深化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改革,率先实现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市、区)全覆盖,率先全面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整合,加快形成健康浙江建设的体制新优势,给百姓看病就医带来诸多实惠。  相似文献   
102.
《当代广西》2010,(15):40-42
为深入回答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通俗理论读物《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该书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等七个问题,作出了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本期特选编该书中的《小处方的大影响——怎么看看病难》一文刊发,供广大读者学习。  相似文献   
103.
尹辉 《当代贵州》2010,(2):42-43
随着"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遵义县广大人民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状况正得到根本改变,正在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重病不出县"的目标。县乡村三级卫生资源的全面整合,使这里上百万群众的健康正得到有效呵护。  相似文献   
104.
医院排队不超过10分钟日前,卫生部要求医院挂号、划价、收费、取药不超过10分钟,B超从检查到出具结果不超过30分钟。该要求一经发布,即引起网友热议。从福州的省立、协和等医院发现,挂号、划价、收费几分钟就能完成,而10分钟内取药和B超30分钟内出报告有难度。而即便如此,也仍然无法解决"看病难"这一老问题。  相似文献   
105.
看病难”是时下民众反映最集中的民生问题之一,而利用高效、便捷的互联网开展网络问诊,似已成为解决“看病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因而在近年中,包括微博问诊在内的网络问诊正在悄然流行。人们生病后可以足不出户,只要在网上输入自己的症状,就会有热心网友和网上医师为之进行“诊断’’并开出“处方”,  相似文献   
106.
《中国监察》2011,(12):18-18
本刊讯5月25日,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部际联席会议召开第十四次会议。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国务院纠风办主任马驳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强调,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来部署谋划这项工作,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07.
谭古丽 《法人》2011,(3):93-94
如何走出“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探求高科技手段推动“低成本健康”的计划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08.
高炬 《党的建设》2011,(6):16-17
【背景】医药卫生事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非常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民群众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获益最多的五年。但是,从目前来看,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真正能够病有所医,仍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迫切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9.
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于2010年12月上旬对存在过度医疗等问题的北京东大肛肠医院开出罚单,责令这家被曝“医生不看患处直接开单灌肠”、“患者人均花费为一两万元、最高达4万多元”的营利性民营医院进行整顿。此消息即刻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市民都反映说,过度医疗现象可谓无处不在,且随着对“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  相似文献   
110.
刘伟 《今日海南》2011,(2):21-21
过年了,“养生”二字在中国大地上又火了一把,人们走亲访友送的是“养生”、团圆聚餐吃的是“养生”,无论何事何物粘上“养生”就备受欢迎、遇上“养生”就身价百倍。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奇怪,其实中国自古就有“责生”的传统,“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甚大。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群众物质生活得以极大提升,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健康的重视和对养生的需求。加之现阶段看病难、看病责的问题仍然严峻,养生祛病、健体强身成为百姓典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