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6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提高司法会计鉴定质量不但要考虑接受委托所具备的鉴定力量,还要甄别提供的检材的真伪与范围,严格遵守鉴定程序。  相似文献   
62.
杨靖 《广东法学》2005,(5):72-77
证明责任倒置主要强调证明责任的反方向承担。所谓证明责任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在要求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判决时主张的法律要件事实真伪不明,使对己有利的法律不能适用而承担的诉讼上的不利益。而证明责任倒置主要相对证明责任正置而言,所谓证明责任正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以法律要件事实为分配原则,主张存在某权利或存在妨碍某权利的事实的当事人对自己该主张承担因法律要件事实真伪不明而导致的不利法律后果的责任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63.
一份欠款证明,引发一场官司,而且一打就是10年。对这桩鉴别欠款证明是真是假的官司,最高法院已立案审查。为此,包括83名残疾人在内的职工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64.
冀宗儒  孟亮 《证据科学》2013,(3):314-324
民事案件的裁判,法官首先应当以证据作为工具,确认案件事实并将其作为裁判的基础资料;而在要件事实真伪不明时,则需运用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作出裁判。这是法官做出判决时可供使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前者是法官在认知了案件事实后适用法律进行裁判;后者是法官无法认知事实时,运用法律技术作出裁判。证明责任裁判是司法的一种无奈选择,因此,法官作出证明责任裁判时应慎之又慎。为了改变现实中对于真伪不明、证明责任和证明责任分配认识上的众多误解,在判决的表述方面,应突出证明责任裁判的特性要求。  相似文献   
65.
随着市场经济对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今兼具灵活、廉价、高效等特性的电子邮件已成为信息数据传递的主要工具。但囿于电子邮件本身的易篡改性,使得实际发生法律纠纷时电子邮件作为证据的可采性极低。在具体判断电子邮件真伪时,应从案件事实、发件互联网协议地址、收发件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进而确认其真实性。  相似文献   
66.
随着自由主义诉讼观向社会诉讼观的转变,不少国家都规定了不负证明责任当事人亦应承担一定的事案解明义务。但理论界存在着关于事案解明义务会破坏证明责任机制的担忧,我国长期容忍当事人隐匿证据也与对证明责任的过分强调有关。实质上,事案解明义务并不会破坏证明责任机制的作用,相反,事案解明义务有助于克服真伪不明,减轻负证明责任一方当事人的证明负担。我国的民事诉讼应更注重发现真实的价值,理性看待证明责任的作用。新《民事诉讼法解释》初步设立了当事人的出庭陈述义务和文书提出义务,但这仅是一个开始,我国应从事案解明义务的产生要件、具体形式以及违反义务的制裁效果等方面来构建合理的当事人事案解明义务体系。  相似文献   
67.
我国证明责任研究长期以来聚焦于证明责任在主体间的分配,而忽略了证明责任分配客体的具体指涉,因此常在现实案件中陷入误区。证明责任并非为解决证据短缺导致的生活事实模糊不清,生活事实模糊不清亦不宜作证明责任裁判。本质上,证明责任针对的是抽象规范对应具体案件事实的法律适用困境。证明责任的对象应从生活事实重新回归定位为法律要件事实。相应地,证明责任的主观涵义应从对生活事实的举证证明,转向作为法律适用核心环节的案件事实与规范要件相连接的归属论证。  相似文献   
68.
姚展雄 《传承》2008,(13):39-41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现今流传的是唐代及其后的摹临本,真迹何在迄今还是个谜,而在1965年郭沫若著文引发的《兰亭序》真伪之辩,由于毛泽东的关注和干预,更是轰动一时。  相似文献   
69.
刘皓 《警察技术》2014,(6):48-51
随着数字图像获取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功能强大的数字图像编辑软件的普及,对获取的图像进行有目的的篡改变得十分容易。恶意篡改后的各类数字图像如果被大量的用于政治、军事、司法、媒体等诸多领域、将会对国家政治稳定、司法公正权威、社会诚信制度、社会和谐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基于此背景,提出了一种图像真伪检验的新方法,以直方图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值为具体的参考量,对数字图像增强处理前后直方图参数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利用此规律判断数字图像的真伪性。  相似文献   
70.
主观证明责任逻辑在我国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其影响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可归结为六个因素:一是民事诉讼过程的行为特征;二是举证汉语表述的行为倾向;三是作为客观证明责任前提的事实真伪不明在主观证明责任逻辑中可以被省略;四是主观证明责任逻辑可与客观真实理念和平共处;五是主观证明责任逻辑是职权主义模式选择的产物;六是我们对客观证明责任逻辑的认识偏差导致其功能被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