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清代山西河东地区围绕争夺水资源使用权而展开的水权诉讼时有发生。这些水案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利益的重大性、案情的复杂性以及国家法律规范的不明确性等而成为麻烦案例。水案的处理过程,展现了清代地方司法的某些特征。从观念上来看,民众提起诉讼,可视为权利的一种追求与维护;对于将无讼奉为信条的地方官员来说,也不得不作出现实的回应。从制度上来看,调判结合、多级复审构成了清代司法在制度上的基本特征。调判结合加强了案件处理结果的可接受性,多级复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地方司法权威。从司法技术上来看,查明真相以及裁判依据上的情理法特征,表现出实用理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乌江流域地域广阔,杂居着近五十个民族.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碑刻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表现为大义为重的家国争谐观、和平共处的民族和谐观、古今一体的历史和谐观、合一共存的天人和谐观和一脉共存的灵肉和谐观.  相似文献   
13.
殷晓章 《侨园》2012,(2):52-53
游梁书院仅存两块碑刻在破落的开封市钢窗厂里,游粱书院仅存的两块碑刻,被镶嵌在一个角落里.昔日书香瓢飘、古意悠悠的圣贤汇聚之地,如今让人感到荒凉凄惨.公元前320年,周游列国的孟子带着弟子,来到魏国国都大梁游说.为纪念孟子游粱,北宋时在开封城内修建了孟子游梁祠.明万历年间,当地重修孟子祠并建游梁书院.康熙三十三年,布政使李国亮捐款扩建,于正殿悬康熙御笔昌明仁义匾.聘中州名儒张沐主讲书院.张沐修订学规,倡明理学,著《游梁书院讲语》,从学者数百人.  相似文献   
14.
从碑刻、民间文书等资料看福建与台湾的乡族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碑刻文书等民间资料研究历史 ,于今已经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福建地区现存下来的有关台湾的碑刻文书 ,为数甚少。近年来 ,获见一些记录福建沿海地区家族、乡族与台湾相关往来的碑文 ,以及民间信函、家族祭祖簿记、族规乡约等资料 ,洵为可贵。根据这些民间文书资料 ,可以对清代以来福建与台湾的民间关系 ,特别是两地的家族、乡族关系作进一步的考察探索  相似文献   
15.
清代著名学者、书画家阮元(1764-1849)在《泰山志》序言中说:“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登泰山如登天,登天的路也是一条石刻的长廊。参差错落的石刻,或记载泰山的庙宇,盘路的兴废,或记载帝王祭祀  相似文献   
16.
根据碑刻史料的记载,清代行会规约内容丰富,包含行会财务、行会同业救济等诸多方面。自愿原则既是商人们制定行会规约的准则,也是官府审批行会与行规的依据。律典中为数不多的几条律例以及地方官府判决是清代行规制定的基础,但同时也给商人们留下了很大的立法空间。  相似文献   
17.
18.
19.
碑刻资料是重要的"同时资料",也是法律史和法律文化研究的原始证据.碑刻法律文化资料的使用,对于把握和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实际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根据碑刻史料的记载,有清一代,商人们在长期的商事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商事习惯,同时也积极地建立公所、会馆这类行会组织并制定行会规约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清代律典中为数不多的几条律例以及地方官府判决是清代行规制定的基础,但同时也给商人们留下了很大的立法空间。由律文引申出的自愿原则被官府作为审查与监督行会与行规的标准。这些都使得清代的行会规约体现出了很高的自治性。国家权力不过多介入商业社会,政府充分尊重商人们的自治精神,这在当下仍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