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礼教曾被严重误解.通过对礼教进行正本清源,可知礼教是文明进化之征,具有圆满人生、陶养性情、治国理民、维系道德伦理等社会功用.礼教中的"乐教"通过乐陶冶、教化人民.近代从政治视角批判礼教,全盘否定,没有看到礼教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和正面价值.今天需要重新认识礼教,呼唤礼教回归,重塑道德伦理,共创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李岩 《青年论坛》2003,(6):143-144
本文从礼仪所表示的政治等级观念、礼仪对传统政治文化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礼仪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关系 ,进而挖掘其积极因素 ,为建构社会主义礼仪规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劳石 《德国研究》2007,22(3):72-73
德国在哪里,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德国人的气质如何,待人接物有什么特色?对这些问题,有一本用全球化的眼光,客观公正地审视1945年后德国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情况的书籍,对其进行系统的介绍,作出应有的评价,确实很有必要。它有助于加深对德国的了解,促进中德友好关系的发展。新近,中国  相似文献   
14.
高二旺 《学理论》2012,(35):165-167
汉代是中国古代利用礼教进行道德建设比较成功的朝代,不仅礼教和德治天下的理论不断完善,而且运用礼教推行道德教化的实践也逐渐成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汉代在道德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全社会普及礼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名分,于个人而言,是个体人格的象征;于统治者而言,是其合法性的根基;于国家社会而言,是国家繁荣昌盛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于社会体制而言,是伦理体制和律令规范的价值标准。从法哲学的角度看,名分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一个基质。这个基质背后隐藏着三个相互勾连、相互渗透的理论:第一,天人未分之朴素自然哲学观;第二,情感本体论;第三,人格的他定。这三个理论的交互作用形成一种社会关系模态,这种模态以名分的表象呈现出来,最终导致个体意志、个体自由在这种社会关系模态之中消融。  相似文献   
16.
萧伯纳已死     
刘诚龙 《学习导报》2011,(10):49-49
与人聊天是大苦事,也是大乐事。大苦的是逢知己的少,不投机的多,而更大苦的是,虽然不投机,但他既然来与你聊,谁半句打得住?得与其千句万句聊下去!咱们中国是礼仪之邦,碰到你烦之人来聊你烦之事,你都得打起精神,奉献万分热情,以示待客有道,素养深厚。鲁迅先生是反礼教最坚决者,但这个人情礼数一直不敢反,萧红曾说:鲁迅先生半个生命都耗费在无端聊天中,  相似文献   
17.
金梅 《小康》2006,(6):78-79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都是比较低下的。在“三从四德”等儒家礼教的束缚下,她们的生活被严格限制在狭小的空间里,如果稍有逾越,就会被视为另类而遭到贬斥。不过即便如此,仍有众多女性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尤其是一些著名官员的妻子,虽然没有显赫的文才武功,但她们  相似文献   
18.
周子平  詹原 《传承》2009,(16):156-157
汉初政治家、思想家贾谊通过总结分析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极力主张德教治国的思想。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出尊儒的要求,但他强调崇六艺,兴礼乐,以礼教民,重视儒家思想对治国的作用,成为后来汉武帝重用儒术的先导,并且对后世统治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提及中国的爱神,一直众说纷纭,人民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形象。笔者认为,高唐神女就是中国的爱神,而她之所以被藏匿在历史的阴霾之下,是由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中国的礼教文化、性文化、饮食文化以及中国哲学是其"隐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要对礼法之争以及双方思想有一个较为准确客观的认识,就不应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结合当时社会具体情况对礼法之争双方的思想再进行深层研究,亦可以看到许多对我国今天法制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