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522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88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1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直接言词原则在确立之初不仅体现了反封建的政治要求以及人类理性和正义观念的发展要求,而且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论基础。该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程序正义、私法自治原则和维护既判力效果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2.
契约自由作为一种私法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格式合同的出现简化了交易的过程,省略了意思表示的交换,节约了交易的成本,提高了交易的效率,被人们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目前社会主要的协议形式。然而,格式合同的应用,在效率价值的背后,隐含着对契约自由的限制,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比如对格式条款解释的法律规制及其原则与方法的完善等问题。在实践中,我们要通过遵循格式条款解释的规则,结合实际情况利用有效的解释方法,以达到法律上的利益平衡,弥补格式条款的自身弊端,促进交易的进行。  相似文献   
53.
行政合同是公法和私法相互渗透制衡博弈的产物。从政府职能的演变,到合同功效的拓展,公共行政借助私法的手段——合同来完成其任务,具有历史必然性。扯掉威严的面纱,换以柔性的手段,这是行政合同较之以往呆板的行政行为的独到之处,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54.
劳动合同违约责任是劳动法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立足点的不同,学者们得出的观点在许多方面也大相径庭。本文将此问题置于社会法的框架之内,对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内涵、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责任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相似文献   
55.
《婚姻法》第16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计划生育作为公民的一种法定义务,规定在《婚姻法》中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以《婚姻法》的私法属性为基点,就生育权的内容、取得、限制等相关法律问题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56.
就民法而言,发展最快的是西方国家,以私权神圣、私法自治为理念的民法进程早已经发展成熟。目前我国的民法理念很多来源于西方国家,然而,我国并不是生搬硬套、照搬照抄,因为我国民法的传统始终影响着我国民法的发展。我国的民法理念的弘扬不能离开我国的国情,尽管我国的民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有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随着民法典的酝酿,物权法草案的公布等一系列的法律活动,我国民法理念的价值逐步地具体化在各种制度中,但是民法理念的弘扬和价值实现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7.
随着公法和私法的融合、福利国家的兴起,给付行政已成为当代行政的重要内容。给付行政的崛起,需要行政主体大量使用新型的行政私法行为。对于行政私法行为这类兼具行政和私法双重性质的行为,单凭公法或者私法一方的力量难以进行良好的制约,而应当综合运用公法、私法予以法律约束,努力打造行政私法行为的"公私合作约束模式",即它们在实体上受公私合作理念影响的法律原则和规则的制约,在程序上遵循行政程序和民事程序相谐调的"行政私法程序",在权利救济上实行由性质主导的私法、公法二元化救济。  相似文献   
58.
59.
刘新国 《湖湘论坛》2008,21(5):90-92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正当性需要在一定的论域下运用适当的方法方可证成。该制度有其特殊的历史传统和体系地位,本身的正当性问题需要结合其他方式进行论证,而反对该制度的观点在方法论上是有欠妥当之处的。  相似文献   
60.
私法中的“人”——法人体系的序列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 《法律科学》2008,(3):95-106
与传统的私法视角下、交易场合中,法人与自然人一律平等,皆为无差别的“私法中的人”的思维不同,在历史观中,“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是具有法社会学意义的两大法人“模型”。两模型之角力,体现为不同的法人类型通过消长其“社团性”,调整团体与团体成员各自就法人财产进行支配的“法律上的距离”,而排列为与其公、私域属性相适应的,促进社会整合的法人类型序列。在历史上这可呈现为各法人本质学说流派的论争,在当代则反映为某些民法典中,不同社会功能法人类型的财产权强弱之差序安排。最终这将促使民法扬弃对法人的狭隘私法定性,正视与回应法人跨越公、私体制的“复合人”特质,进而也提高民法应对社会分化与转型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