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41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86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宋国华 《法律科学》2013,(5):195-200
“购赏”秦已有之,汉加以继承。购赏内容为金或钱、赃物、拜爵、赏田宅、晋职等。执行追捕的吏徒、共同犯罪之人、一般平民、军功人员等都是购赏的对象。购赏是法家“赏”思想的体现,其设立符合人之好利的本性,在司法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2.
“焚书坑儒”一直被认为是儒家与法家的战争,但从道家在秦汉时期的发展状况看,道家也是这场战争的参与者,更是这场战争的受益者。秦时,法家主操大权,道家是法家思想的哲学基础,汉初,儒家思想被法家所打击得苟延残喘,法家为历史所唾弃而被弃如敝屣,而道家思想上升为主流思想,被统治者所接纳。可见,在这场历史的劫难中,道家参与其中,却又毫发无损,且坐收渔利,登上了自己发展史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3.
本文以家训中的赏罚观念为切入点,追溯秦汉时期家族规范与国家规范之关系,明晰秦汉时期家族规范的特点,指出其目的指向家族生存,多为长辈对后世的训诂,属于劝导型规范;其内容承继先秦家法族规,但赏罚体系欠完备;其拟定与训导形式自由、散在,主要依靠口传身授、家族惯习传承。反观当下,应当倡导家庭教育理念对传统礼文化的合理吸收与继承,以礼治家,以礼成仁,使得当今的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4.
灵渠开凿的最初原因是为了军事上征服岭南,从而统一全国.灵渠开凿以后,在经济文化上,更加方便了农业灌溉,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岭南与岭北的经济文化以及海外经济贸易文化的交流.同时,促进了汉越的文化融合,为汉民族的形成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5.
侗族源自古代百越族,系秦汉时百越西区中的一支,自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至现在的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毗邻地区,尤以在贵州分布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106.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秦汉时期的妇女活动范围广阔,社会地位较高。但是随着封建礼教逐渐强化,妇女所受约束日益增大,因而从秦到东汉,妇女的地位呈现出一种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7.
詹爱萍 《中国公证》2006,(11):29-32
一、国家公证向民间私证转变的历史契机 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在宗法制官府这一特殊主体的直接控制下展开的。但是,这时的官府并不歧视工商,它对商品交流采取了法律保护的积极态度。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西周中后期以来形成了可观的契约制度。鉴于其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王(国)所有制的根基,即萌生了中国古代公证的雏形。西周后期随着私田的出现,与国家公证伴生的,还有民间私证的初现。  相似文献   
108.
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司法制度形成的初期,尤其是秦王朝时期所采用的法家酷刑制度一向被认为是秦王朝很快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国法治思想从法家思想为主导转向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主要原因.回顾秦汉时期中国传统审判制度的形成过程,客观分析中国传统司法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条件,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司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9.
喜爱收藏的朋友,你可曾见过土地革命时期,我工农红色革命政权,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发行的一张期票吗?本人喜爱红色收藏,在众多的红色书籍、报刊、图片、钱币中,唯有这枚期票独一无二、珍贵之极,给人以温故而知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0.
“天人合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它在我们民族性中根深蒂固地沉淀着,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巨大,最显要处莫过于唐代以前的历史时期,影响主要有三方面:逆天不祥、指天而呼、天(神)人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