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41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86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秦汉时期的妇女活动范围广阔,社会地位较高。但是随着封建礼教逐渐强化,妇女所受约束日益增大,因而从秦到东汉,妇女的地位呈现出一种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2.
吴扬 《今日民族》2010,(6):50-51
剑川位于滇西北横断山中段、“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南端,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界兰坪、云龙,北靠丽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也是连接丽江,北进川藏的门户。秦汉之际,剑川成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交通要冲,与中原、东南亚地区和中、西亚地区发生商贸文化往来。  相似文献   
113.
詹爱萍 《中国公证》2006,(11):29-32
一、国家公证向民间私证转变的历史契机 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在宗法制官府这一特殊主体的直接控制下展开的。但是,这时的官府并不歧视工商,它对商品交流采取了法律保护的积极态度。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西周中后期以来形成了可观的契约制度。鉴于其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王(国)所有制的根基,即萌生了中国古代公证的雏形。西周后期随着私田的出现,与国家公证伴生的,还有民间私证的初现。  相似文献   
114.
秦汉时期处于先秦传统世袭社会走向解体、宗族势力相对较为薄弱的过渡阶段,特殊社会结构导致妇女能够拥有一定程度的财产所有权与家庭财产处置权,但同时秦汉妇女财产权始终要受到夫权的限制,折射出其时妇女依旧处于依附地位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15.
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司法制度形成的初期,尤其是秦王朝时期所采用的法家酷刑制度一向被认为是秦王朝很快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国法治思想从法家思想为主导转向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主要原因.回顾秦汉时期中国传统审判制度的形成过程,客观分析中国传统司法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条件,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司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6.
喜爱收藏的朋友,你可曾见过土地革命时期,我工农红色革命政权,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发行的一张期票吗?本人喜爱红色收藏,在众多的红色书籍、报刊、图片、钱币中,唯有这枚期票独一无二、珍贵之极,给人以温故而知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7.
历经时间的淤积和空间的统合之后,秦汉以空前盛大之气象绍继三五,弘开百代.恢廓弘大的时代蕴育了司马迁对时空全面而深刻的自觉.这种自觉是整体一统且以人为本的,通过有限的生命个体和所处之时代对无限时空的反思,以及对时空间断性和连续性的分析,形成自己的时空观,完成有限对无限的超越.这种超越也正是他的时空观的理性照耀.  相似文献   
118.
“天人合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它在我们民族性中根深蒂固地沉淀着,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巨大,最显要处莫过于唐代以前的历史时期,影响主要有三方面:逆天不祥、指天而呼、天(神)人合体。  相似文献   
119.
莫真宝 《求索》2008,(3):167-169
张溥并未坚持“文必秦汉”的主张,而是对历代古文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他注重文章的社会政治功能,从不谈论前后七子派主张的“格调”与“法度”;张溥的古文辞创作经历了初似唐孙樵、刘几及模仿韩愈与欧阳修的过程,以“融洽经史”为其主要特征。从张溥对“文必秦汉”观念的摒弃来说,视之为前后七子派的继承者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0.
避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所谓避讳,是指对君主、尊长的名字在文字或口头上要用特定方法加以回避,不得直书或直称.避讳,起于周朝,行于秦汉,盛于唐宋,弛于元蒙,复又严于明清,直到民国还有这种现象。现代生活中把“直呼其名”仍视为失礼,也算是避讳的一种遗风吧。古人敬其名,《左传》:“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可见周朝人已用避讳君主或尊长的名来表示尊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