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41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86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本文对《战国秦汉经济问题考证》一书进行述评,从该书的内容、视角、论点和学风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2.
人格权是法律制度中一个带有根本性文化特征的重大问题。通过对罗马法人格权与秦汉律名籍制度的比较研究 ,可以看到中西方有关法律制度在古代社会前期就已逐步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质 ,其差异是相当悬殊的 ,并对以后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3.
李先智 《工会论坛》2013,(5):156-158
秦汉朝政程式文章中常用的下行文文体指的是在处理朝政事务中,天子对臣下发布的具有特定内容、特定格式、特定写作对象、特定阅读对象、特定形制、特定程序的文章。研究秦汉朝政程式文章中常用的下行文文体所依据的基本史料,是东汉时期蔡邕的《独断》。据《独断·卷上》的论述,下行文文体主要有四,即策书、制书、诏书与戒书。策书、制书、诏书与戒书,是秦汉两朝在朝政中使用的应用型为主体下行文中的主要文体。它的作者是极少数人,即握有重权、主宰着国家命运的皇帝或者朝中当政大臣,因此对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4.
王树恩 《政府法制》2011,(27):44-46
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李克农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一名从"寂静战场"上走出来的特殊将军。毛泽东在一次接见外宾时说:"李克农是中国的大特务,只不过是共产党的特务。"1962年,李克农病逝,党内军内齐悲。董必武曾赋悼诗:"三十年前事已赊,知君才调擅中华。能谋颇似房仆射,用间差同李左车。"其意思是说,李克农的功绩堪比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秦汉时期的谋士李左车。美国情报局获悉李克农去世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宣布休假3天,庆贺一位强有力的对手消失了。  相似文献   
25.
一个举世瞩目的盛大节日,迈着矫健的步伐急驰而来。公元2009年10月1日,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她的六十华诞。六十周年,一轮甲子。中华民族史上一座雄伟峻秀的奇峰!回望历史,中华民族从五千年风雨烟尘中一路走来。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唐之贞观开元、清之康熙乾隆,早已消逝在历史的苍烟落照之中。  相似文献   
26.
如今收藏投资钱币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获利颇卡,有的人却血本无归.原因是多方面,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就是井非所有的钱币都具有收藏价值,收藏钱币时需要掌握识别技巧,做到有的放矢.本文将介绍钱币收藏投资技巧,以供广大钱币爱好者借鉴.……  相似文献   
27.
“治安“词义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检索诸子百家、二十五史、部分诗词曲赋和古典小说,笔者发现最早使用治安一词者,不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而是春秋前期的管仲.春秋战国时期,治安一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动词,即治理、安定;二是作为形容词,即国家太平、社会安宁.后者是广义治安的渊源.秦汉以降,直至清初,治安一词的基本含义仍是国家太平、社会安宁.从宋朝开始,治安词义发生变化,治安不仅指国家治安,而且也指地方治安.清末,治安的传统词义仍被继承使用.同时,治安词义又表现出窄化的特点,这是现代狭义治安的渊源.  相似文献   
28.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形成阶段。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初步开始了对"西南夷"各族地区的经营,而后的汉王朝在秦代的基础上又对"西南夷"地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经略与开发,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治理思想和政策。深入研究秦汉经略与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有关问题,对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9.
30.
"租误券"类算题反映的不是"匿租"与"反匿租"问题,跟"匿田"也无紧密联系。从制度设计层面上看,"租误券"的产生是秦汉土地赋役制度赋予基层官吏极大的田税征收自主权的结果。普通农民很难发现田税多交及鉴别出租误券,只能被动地依靠国家所进行的自上而下的事后审查。国家可以通过"益田"或"耎步"解决租误券造成的后果,但仍以误券上所列田税数进行调整,且以"耎步"为主的救济途径本身在制度规定上也存在抵牾。随着国家力量从基层社会的收缩,租误券问题无法有效解决,不法之吏更可有恃无恐地"急政暴掠,赋敛不时",致使普通农民不断破产,社会危机随之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