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47篇
中国共产党   89篇
中国政治   137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荷的情     
一年四季,最爱是夏天和秋天,因为在这两个季节里有荷的往事. 众荷窈窕,风中轻舞,而我总是只对那一朵隐立于层层荷叶下,那含苞欲放却沉寂无声的白荷久久凝视. 一个初夏的下午,我读到洛夫的《一朵午荷》,“众荷喧哗,你就是离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不禁怦然心动!我无数次在梦里寻觅,与我无语对视的那一朵白荷,不就是“离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那是在最纯真的童年岁月里,我遇到的一个叫荷花的小姑娘,多少年来,她总是与一朵无声的白荷一起出现在我的梦里.  相似文献   
142.
陈清玲 《台声》2006,(12):60-61
童年时期我常怀着对故乡的憧憬。记得每当盛夏的夜晚,一家人在楼房的平台上纳凉时,我们姐妹总是嚷着要父亲讲述故乡的人和事。那时在我童稚的心里,无法懂得一湾浅浅的海峡,何以隔断两岸骨肉亲情的真实原因。每当我怀着好奇心问父亲:为何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回故乡去见自己的爷爷奶奶时,父亲总是一脸思乡的惆怅,回答的也只是一个孩子不能明白的原由。那时的我,只知道父亲是1946年作为台湾当时第一批公费生渡海来大陆浙江大学求学的,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我依稀的记忆中,父亲那时很少有欢声笑语,只知道任劳任怨埋头工作。尤其到了中秋佳节…  相似文献   
143.
采访上帝     
陈勇 《公民与法治》2010,(16):48-48
有一位记者在梦中采访了上帝。 “人类有什么最让你惊讶?” 上帝答道: “他们厌倦童年生活,急于长大,而后又渴望返老还童。”  相似文献   
144.
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其小说创作中,塑造了大量的父亲形象,这些父亲形象根据与其子辈的关系,可分在场与不在场两种形式.所谓的在场是指作品中,父辈与子辈共同存在.所谓的不在场是指父辈与子辈不共同存在,即父辈或死亡与离别或只字不提,再就是以子辈的不在场以显示出父辈在场的空虚与无意义.无论是在场或不在场,都传达出“平庸父辈”不能像传统父亲那样对子女有着生杀给夺的绝对统治权力,从而解构了传统父亲的权威,实现精神上的“弑父”,体现出浓重的“弑父情结”.这种精神上的“弑父”创作倾向,与长期以来中国尊君畏父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巨大心理压力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却是莫言那缺泛父爱的童年经历.  相似文献   
145.
王斌 《学理论》2010,(14):177-178
本文试图通过张洁作品《拣麦穗》中的人物形象,结合儿童心理来说明童年是人的根基与核心、童年的依恋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及童心可以治疗异化的成人生活,以期表明童年的美好,童心的可贵。  相似文献   
146.
变道     
悠闲的童年,女孩们总是跳皮筋、踢盒盒、丢沙包,欢声笑语如鸟儿鸣叫。一个美丽的身影,并不经常出现,但她总是能牢牢地牵住人们的视线。含而不露的柔柔笑意,发髻漆黑又浓密;淡雅  相似文献   
147.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此诗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儿童还不会耕田织布,看到大人除草搓麻线,便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懂事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48.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的山村,山峦起伏,一座座村寨依山而建,早晚炊烟袅袅,鸡鸣狗吠相闻,牛羊悠然自得,辛勤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那时还没有宽阔的水泥路,也没有穿梭不息的汽车,坑坑洼洼的土路上不时跑过一辆马车,铃声清脆,马儿打着响鼻,  相似文献   
149.
任文汇 《世纪桥》2010,(19):28-29
《河岸》之所以能够通过主人公命运的变迁,深入到强大而深邃的历史内部,实现对历史可信度的追问,很大程度上源于小说的魔幻成分跟童年视角的交融。正是这种游走在魔幻与现实之间的独特的叙述方式,使创作主体的审美核心得到了最完美的演绎。  相似文献   
150.
杨雄 《青海检察》2010,(1):64-64
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家乡都是最美的地方。每当我看见弯弯的小河沐浴着月亮和星星,看见环环相扣的山峦从宇宙母亲的怀抱中嘤嘤坠地,听见振翅出屋的公鸡引吭高歌,便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家乡的早晨,去追寻那段流逝的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