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722篇
中国共产党   96篇
中国政治   436篇
政治理论   53篇
综合类   24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新知博览     
《今日浙江》2006,(2):60-61
认识科技人体有多少“身份证”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生物识别技术,各大IT公司的算法正将指纹检测术武装进ATM、蜂窝电话、网络金融交易和防盗门等各个领域。但科学家们发现,人体上的“身份证”不仅限于指纹,在眼睛、嘴唇、大脑、血液等各部位都有“身份证”。眼纹眼纹是指人眼内视网膜的图纹。因为人的视网膜结构都存在差异,所以眼纹也各不相同。通过电子照相机可取得人的眼纹,用来做身份鉴定,其可靠性可与指纹相媲美。唇纹唇纹就是人的口唇图形。近年一名日本医生在收集研究了数百人的唇纹后发现,人的唇纹各不相同,而且人的唇…  相似文献   
82.
口腔是仅次于肠道的人类第二大微生物库,定植了包括病毒、细菌、古核生物、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大量微生物。微生物细胞数量多、DNA稳定性好,并且个体具有独特的微生物群落,这些特点使得人类微生物群落有望成为新型法医学个体识别的生物标志。本文阐述了人体口腔微生物的特征和微生物分子标记,分析了微生物在法医学个体识别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并综述了口腔微生物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3.
目前公安教育普遍面临着实验教学体系薄弱的现状,在教学中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禁毒警察,改变现阶段禁毒民警业务知识薄弱的现状,我院禁毒学专业对“毒品识别与检验”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进行创新性教育的探索。  相似文献   
84.
个人信息匿名化处理法律制度作为联通个人信息保护与个人信息流通利用的制度桥梁,能够以一种隐私友好的方式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我国现行"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匿名化处理法律标准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有效规范匿名化处理实践.我国可以确立操作方法标准与识别风险检验标准协同的匿名化处理法律标准:关于操作方法标准,可以在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85.
指纹识别技术发展及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指纹识别技术发展历史、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展现了指纹识别技术在社会安全保障管理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6.
网络语言具有口头语言的一般特征,言语人通过键盘录入文字、传输文字信息、阅读文字内容的方式交流,是一种文字化的语言。对网络语言这样一种口语化的书面语言进行言语识别,主要是针对网络书面言语材料进行的特征识别。只要网络对话内容比较丰富,我们就可以通过网络言语特征识别确定说话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生活地域等。  相似文献   
87.
88.
近些年来,网络犯罪增长势头强劲,且向智能化、隐匿化、广泛迅速化方向发展。研究网络言语,应从其构成形式、特点以及使用类群等方面入手,将网络言语识别与书面言语识别的异同点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从而运用网络言语识别技术分析刻画犯罪分子的个体信息,为侦查工作指明方向,更有效地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89.
彭诚信 《探索与争鸣》2022,(5):116-125+179
传统线下社会到数字社会的变迁,使得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换,对个人信息进行独立的制度设计和保护成为共识。个人信息在数字社会中兼具人格与财产双重属性,存在于其上的个人信息权表现为内含财产权益的人格权益。其中人格权益专属于个人且由其独享,财产权益则可由信息处理者与个人共享。人格权益的专属性决定了信息处理者须拥有个人信息处理的合法基础并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而对于财产权益分配,并不必然选择私法路径,通过征收数字税、设立数字基金等方式让人们获得数字红利,或许是更契合数字社会财产分配的选择。无论是传统线下社会还是数字社会,制度设计的核心追求在于实现诚信,数字社会以个人信息为载体,使人的主观诚信有了向客观诚信转化的计量可能,并由此实现数字社会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90.
殷少平 《法学家》2022,(6):156-168+196
对商标使用概念的模糊认识长期存在,错误理解在实践中较长时间成为主导意见,原因在于欠缺体系思维和法律方法意识,以及商标法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难以及时解答实践中的疑问。综合运用比较解释、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等解释方法,可以厘清该概念的真实含义;辨析商标使用概念与商标专用权、禁用权之间的关系,可以从正反两面认识该概念。《商标法》第48条定义中“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表述,意在界定商标使用概念的内涵,揭示其本质特征,并非要将范围限缩为商标已实际发挥识别作用的情形。在将来修改《商标法》时应该对该立法定义的表述进行完善,避免继续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