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398篇
中国共产党   92篇
中国政治   140篇
政治理论   36篇
综合类   1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刑事判决理由是刑事裁判文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当突破传统研究的视角,从刑事判决书结构和先例规则形成的双重视角来解读刑事判决理由,展现其多重方面的特征和意义,纠正对刑事判决理由的单一化认识,拓展研究视野。在双重视角下对刑事裁判理由的分析,不但丰富了我国刑事判决文书改革的理论内涵,而且还为将来我国刑事判例制度的建构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2.
善意取得制度是世界各国物权法所确立的一种重要法律制度,传统的善意取得制度仅适用于动产,随着《物权法》的通过,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也在法律层面上得以确定,使得善意取得制度更加完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保护交易安全和维护整个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中止犯是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一种特殊停止形态。关于中止犯值得探讨的地方很多,对它的立法理由,即使之犯罪化的理由进行探讨,关系着该种犯罪构成形态存在和设置的合理性和实践意义,立法理由的充分和合理代表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合理和完善。通过对国内外中止犯立法概况和学说争议的分析和梳理,对为什么要设立中止犯、中止犯减轻或从轻的理由又是什么做出阐明,对理解和适用中止犯的有关规定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4.
宪法司法化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宪法的基本权威,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宪法的司法化却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认为必须加快我国宪法司法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5.
侦查推理和侦查检验是民警临场处置中两个前后相继的重要认识过程。侦查推理是指民警从已经掌握的、查证属实的信息出发,推导出一个侦查断定的思维过程;侦查检验是指对形成的侦查断定进行检验以确定其真假的思维过程。二者相互关联,都需要借助于共同的逻辑规则来评价。  相似文献   
66.
离婚自由是婚姻自由的组成部分 ,夫妻双方依法享有平等的诉讼解除婚姻关系的权利。离婚诉权的内涵及特征是权利人应明确的。而正确行使离婚诉权是对离婚纠纷作出公正裁判的保证  相似文献   
67.
审判公开是宪法的原则,也是法律的特性所决定.各级法院开始落实公开审判制度,公民终于有了自由旁听案件审理的权利.公开审判使法院的办事效率、办案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各级法院公开审判制度的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对判决书的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8.
杨小恩 《传承》2008,(6):108-109
本文从学生自身因素、学校教育问题和非主流价值影响对高校学生记实量化管理中"过分充足理由效应"进行了归因,分析这种效应的严重后果,并运用德西的认知评价理论提出消除"过分充足理由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9.
纯粹经济损失是当今民法研习中的难点问题,由于表现形态各异,至今没有准确统一的概念。它同时涉及侵权法和合同法两大领域,导致很难获得赔付。然而这些不予赔付的理由并不充分,应该结合中国当前立法,采取适当的控制机制,在一定范围内承认纯粹经济损失的赔付问题。  相似文献   
70.
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在立法和司法上都存在着不少缺陷,缺乏对该制度的保障措施。本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认为只有构建完善的证据交换制度,确立被告答辩失权制度,明确赋予法官的释明权,完善"新证据"的有关规定,才能整合相关制度的协调作用,共同保障证据失权制度的和谐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