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5篇
法律   224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54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1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纯经济损失作为债的一种发生原因,长期以来因为种种原因不被学界所重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这对于完善债法体系,更好保护当事人的权益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72.
施长征 《前沿》2011,(13):98-102
诉讼监督的核心应当是法官适用法律的过程,在疑难案件中的裁判中,法官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类型化思维,检察官必须掌握类型化思维的要旨,学会自觉运用这种思维进行诉讼监督,在法律程序中拓展能够嵌入这种思维的平台与载体。  相似文献   
373.
王跃 《唯实》2011,(8):147-152
信访经历了由神秘到公开、不成文到成文、不规范到规范,由“恩赐”到“权利”演绎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信访所展现的弥补国家主流政治功能不足的作用均有或多或少的表现。目前,必须对在我国出现的信访热带来的系列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信访从根本上进入“良法”治理的轨道,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已经显得重要而紧迫。  相似文献   
374.
类型化方法是刑法理论研究应当重视的研究方法之一.针对现有犯罪预备行为研究的不足,采用类型化方法对犯罪预备行为进行研究,提出犯罪预备行为的新型分类方法,即:(1)犯罪工具之预备;(2)犯罪信息之预备;(3)犯罪主体之预备;(4)犯罪时机之预备;(5)犯罪手段之预备;(6)犯罪计划之预备;(7)其他方式之预备.  相似文献   
375.
金锦花  宋国 《求索》2011,(10):140-142
19世纪中叶以前发起的有关票据行为本质的论争,到19世纪中叶已经形成可称之为概念法学精华的票据理论林立之局面。本文在对众说纷纭的票据理论作梳理的同时,聚焦于各理论中的交集,以意思表示原理为理论依据,对其进行理论上的类型化处理,力图将原本杂乱无章的票据理论纳入到一个有序的理论体系中。  相似文献   
376.
王昭 《法制与社会》2012,(3):130-131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采取三元模式,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制约,相互制衡,为公司的运营提供有效率的保障。监事会作为公司的监督机构,监督公司的经营与管理,并维护着公司的合法利益。但是,我国《公司法》对监事会监督权,尤其是诉权监督规定存在模糊、责任机制缺位、可操作性差的缺点,笔者试图借鉴《德国股份法》的规定,从变更之诉和给付之诉类型化的角度时我国监事会诉权机制的构建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377.
传统罪数理论体系坚持犯罪构成标准,并以此作为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但犯罪构成标准其实已经被传统理论本身所架空,这也是传统罪数理论体系混乱的根源所在.重构罪数理论体系,需要以“充分但不过度评价”为标准及逻辑起点,以罪数判断的三个阶段为主要内容,同时在具备实质合理性的前提下,对一罪进行类型化.  相似文献   
378.
经济法被视为克服市场失灵的基本法律形式。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基本途径既包括强制性干预,也包括非强制性干预。可以将经济法上的非强制性干预划分为投资经营、经济合同、经济促导、民主协商、行政给付、信息供给、行业协会干预几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非强制性干预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路径作进一步分析,以深化对经济法干预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379.
类型化法益概念的相关探讨为逻辑起点,并同时以论述与梳理犯罪论体系中不法类型与罪责类型相区隔为逻辑框架。一方面以类型化法益概念建构刑法解释的外延范围,另一方面以不法与罪责构建解释规则的内涵边界,以探寻规范化意义下刑法解释的边界之所在。  相似文献   
380.
现行信访终结制度在规范层面已有尝试,但是仍存在现实应对力较差、类型化不够以及制度衔接不足的问题。为了使信访制度良态运行,应以正确的信访功能定位为引导,以信访案件的类型化为框架,并以各地的实际情况为支撑来优化信访终结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