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1篇
工人农民   22篇
世界政治   4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2篇
法律   140篇
中国共产党   499篇
中国政治   464篇
政治理论   170篇
综合类   16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道德立法的重要性已日益显现。本文阐述了道德立法应涵盖的理性价值观的确认、社会公德立法体系及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这三个层面 ,认为 ,道德立法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加以实施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2.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阻力最小、震动最轻、代价最小、获利最多的。  相似文献   
123.
国家创新体系的涵义和作用 ;中国、欧洲、日美国家创新体系的回顾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之建构 :一是思想意识形态体系 ,二是经济运行体系 ,三是政治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4.
三十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推进当代中国发展的国家战略,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是突破中国发展面临的发展困境。改革开放的战略理念是在实践基础上推进发展理念更新,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归宿的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战略途径是渐进式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间接路线”,战略手段是多力并举提升发展效应。  相似文献   
125.
“六五”计划胜利完成,使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紧承其后的“七五”计划时期,我国经济体制从旧的模式向新的模式转变,新旧体制在转轨过程中并存且激烈冲突,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闯关阶段;理论上多年喋喋不休的计划与市场之争,面临着政策抉择的最后交锋,市场经济改革取向已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126.
关进礼 《世纪桥》2008,(3):21-22
传统计划经济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是党的三代领导人通过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实现的,是在实践上探索与认识上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7.
宪政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普遍的信仰和生存方式。由于其饱含着对人类自身尊严的尊重,使得立宪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尤其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为中国融人宪政这一过程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8.
樊建旺  邓凤英 《传承》2010,(21):90-92
财富如何分配公平的分配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重构收入分配秩序尤为迫切。而要想达到上述目标,必须把现在出现的公平分配问题置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寻找与勾勒出影响我国收入公平分配的关键因素,这是解决目前分配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9.
章迪诚 《中国监察》2008,(20):44-45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建立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使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一个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调整重大利益关系为目标的深层次攻坚时期。这期间,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相配套的国有企业的过渡性改革任务将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的颁布实施,为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具体指明了方向、内容和目标,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标志着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不同利益群体的经济诉求和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