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7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17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32.
刑事证据规则是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导司法机关对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进行审查判断的规范性规定。证据规则的出发点是认为司法证明活动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完善性 ,因此法律必须规定在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浪费某些证据 ,也不要乱用证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用六节三十二条的篇幅对司法人员的取证行为作出了系统性的规定 ,但证据规则只有一个粗略框架。目前我国主要的证据规则有非任意性自白排除规则、被告人口供补强规则 ,亟需建立的还包括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人特权规则等  相似文献   
33.
鉴定结论冲突是指鉴定结论之间存在不一致性 ,相互对立排斥或者相互干扰。鉴定结论的冲突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诉讼的正常进行 ,但考察其机理 ,又存在着某种必然性 ,是一种多元因素的产物。因此 ,对待鉴定结论冲突应该本着多元考虑的原则 ,冷静对待 ,通过规范法官的心证 ,制定相应的证明责任规则来规范 ,而不能简单的预定效力。同时应该针对其机理 ,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避免其对诉讼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4.
我国在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的同时没有赋予当事人充分的调查取证手段,因此,法官为追求个案的实体公正和办案的社会效果就会想办法避开证明责任机制而采取测谎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尽管赞同在民事诉讼中启动测谎并将测谎结论作为定案参考的观点逐渐占上风,但在测谎结论的证据属性没有得到立法认可的情况下,有必要限制测谎启动的条件。  相似文献   
35.
36.
新刑事诉讼法中首次专章规定了特别程序,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等。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对当事人的财产权、人身权等有重大的影响。在适用时必须注意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近年来精神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因此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容治疗,不仅仅可以维护社会安宁,而且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疾病鉴定意见又是法院决定适用精神病人强制医疗措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7.
王绍凯 《行政与法》2008,(3):127-128,F0003
我国《证据规定》第乃条所规定的拒证推定规则没能够充分体现推定之基本特征,给予法官自由心证的空间过大,阻碍了拒证推定规则本身所具有的有利于实现诉讼经济等优势的发挥。《证据规定》第75条所规定的拒证推定规则应被还以推定之本来面目,并且其本身的运用不应使当事人之间的证明责任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38.
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对证据制度作了完善,但由于观念上和制度上的因素,有些原则、制度至今仍未确立。自由心证原则、证据先悉程序和证人宣誓制度即须建立完善。  相似文献   
39.
审判的艺术体现在法官与律师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博弈。审判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经验性、知识性、技术性很强的法律职业工作,审判不仅仅是机械的根据法律消弭纠纷,而是要按照立法的精神和原则性创造性的适用法律,通过司法审判维系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40.
自由心证制度和证据裁判主义一起构成了现代西方证据法中的两大基本原则,对整个证据制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许多国家都立法明确规定了自由心证制度。我国立法上并未明确规定法官的证据评价原则和方式,但是司法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自由评价甚至擅断的现象。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自由心证制度并探讨相关问题,如何正确界定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证据评价活动并纳入法律规范体系,对于深化证据法学理论和指导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