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7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7篇
世界政治   85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1587篇
中国共产党   332篇
中国政治   503篇
政治理论   153篇
综合类   56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69篇
  2011年   332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73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犯罪心理痕迹是现代侦查需要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座谈访问、摸底排队等传统侦查手段的强有力支持和补充。对犯罪心理痕迹的捕捉主要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即主观分析法和犯罪心理测试法。  相似文献   
22.
WTO与中国涉外商事仲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WTO与我国涉外商事仲裁的两个主要方面:WTO协议在我国涉外商事仲裁中的适用问题和我国入世所必将导致的我国涉外仲裁乃至整个仲裁法律制度的改革问题。与WTO协议在我国国内的实施相对应,WT0协议在我国涉外商事仲裁中主要得以间接适用。而我国的入世则必然会对我国包括涉外仲裁在内的整个仲裁法律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要更加尊重仲裁契约性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并维护独立、公平和效益的仲裁价值观,三是要注重并发展专业化仲裁,四是要实行国际化和本土化兼备的仲裁制度。由此,我国的现有仲裁法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23.
我国即将制定民法典,在制定民法典时,应坚持什么样的立法指导思想?即以什么作为民法学体系 所体现的精神?这就要研究什么是民法的基本原理。关于这一点,学术界研究甚少,往往更多的关注具体的民法规范。笔者在此想谈一下自己对“民法的基本原理”这一宏观问题的认识。通过对民法的性质、总则及具体民事制度的分析,说明“意思自治”成为民法基本原理的必然。  相似文献   
24.
我国现行刑法采取主同相一致原则,但在理论上或是司法实践中,关于主观要件认定是个难点,也是重点。正确认识和区分主观要件的内容,对于理论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认为主观要件认定根据应当是危害结果发生可能性和行为人认识能力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5.
在涉外合同关系中,如果当事人依据“意思自治”原则选择的某一国家的实体法发生了变更,此时是适用新法还是适用旧法作为准据法,成为一个争论的问题。以新法为准据法可以有效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26.
梁衡 《湖北宣传》2007,(2):27-28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 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在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只有人,有精神生活,有主观思维,会改造客观,追求幸福。  相似文献   
27.
实现创新,需要主客观的各种条件,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创新的灵魂。然而,如何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呢?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又必须在创新性实践中进行。由是观之,创新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改造主观世界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创新的灵魂 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个方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此做了比较完整的说明,这就是:“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  相似文献   
28.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3):129-129
龙大轩在重庆《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上撰文《道与中国法律传统》指出,“道”的原始含义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为事物从起点达到终点所须经由的过程、步骤和所须遵循的规则、规律。它的涵义是:1.道是宇宙的本根。2.道是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3.道是人类不能违抗而只能须应的总法则。关于道的理论.至少在汉以前已被称为“道论”,是关于“宇宙——社会一人生”的由外向内推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9.
涂国改 《思想工作》2005,(12):39-39
前几天,笔者在某高校餐厅碰到了几个刚从延安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回来的大学生。我就问他们:“下乡有意思吗?”一个女生笑着说:“有意思。但感觉时间太短,有点不解渴。”她告诉我,这次到延安做了十天的调查活动,去掉第一天和第十天的接待事宜,调查时间总共不过六七天。  相似文献   
30.
劳动合同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应用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类合同,通过对资本主义劳动合同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的分析,笔者认为,早期劳动合同在实现劳动力价值、促进生产力提高的同时,无力调整其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以及实质公平的法益目标之间的冲突;而现代资本主义劳动合同理论则力求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来实现劳动合同与意思自治和实质公平的平衡与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