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54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2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合理应对自身局限性,是人通达良性生存的基本内容和恒久动力。人的局限性必须以恰当的方式加以应对。除前人经常论及的超越外,防范、补救、顺应和发挥积极意义,也是合理应对局限性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具有各自特殊的意义和特定的内容,并需要一定的路径予以实现,它们之间还存在密切的次序关系。在应对局限性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既有针对性地运用其中某些方式,又综合性地运用全部五种方式,方能现实地走上全面自由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2.
强制措施依附办案期限的模式,在司法实践中产生刑罚的“预支”现象,并导致刑罚“透支”的后果,制约着法官的裁判,对程序正义和实体公正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建立羁押性强制措施的补救程序,可以防止和消除由于刑罚“透支”所带来的不良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53.
公诉环节程序倒流是由检察机关发动的对案件实体或程序上的补救程序。我国公诉环节程序倒流具有以下特征:实体补救型程序倒流比例过高;程序补救型程序倒流比例偏低且效果不佳;错误规避型程序倒流以较高比例不当存在;等等。上述诸多问题不利于人权保障和实现公诉程序正当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公诉环节程序倒流规则,必须进一步完善退回补充侦查程序,加强检察监督,取消移送单位撤案制度,严格规范撤回起诉的范围和后果。  相似文献   
54.
中国证据排除规则宜称为"可补救的排除规则",补救与排除的对象包括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证据的补救方式包括补正、证据重作(重新取证)、补强或印证、合理解释等。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都具有补救可能性,但两者在补救与排除的顺序、补救的侧重点、难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于非法证据,应当贯彻"先排除后补救"的原则,对于有补救条件的,则应当通过证据重作的方式补救其内容。对于瑕疵证据,则应当贯彻"先补救后排除"的原则,主要是采用补正、补强或印证、合理解释等方式,使其具有形式上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对于不能补救的,也应当予以排除。  相似文献   
55.
论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行为之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公务并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一种意识表示,是一种法律行为,它以设定、消灭、变更、确认和证明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为内容。行政行为有效成立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合法、公正是其内在的必然要求。一个合法、公正的行政行为即使不利于行政相对人也能有效成立,反之.不合法、不公正的行政行为即使有利于行政相对人,也不能有效成立,更不具有法律效力,还导致对这种不能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必须进行法律补救。对行政行为的法律补救,  相似文献   
56.
该文通过比较我国立法及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对中止履行合同的不同规定,指出我国与国际统一立法的巨大差异以及我国合同法的不完善之处,最后提出了我国合同立法应顺应国际权利立法的大趋势,明确规定中止履行是违约补救权利,并提出具体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7.
我国的道德现状反映出当前德育教育效果不容乐观,德育智慧内容的缺失是使德育失去魅力,影响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面对当前德育现状,迫切需要德育智慧内容的回归。应从主体性、情感性和实践性智慧三个方面,深入理解德育智慧的涵义,深究其缺失的根本原因,最终从德育环境、德育目的和德育教育主体的教育手段等三个方面探索德育智慧内容的有效补救途径。  相似文献   
58.
刑事诉讼的撤回起诉制度以一种刑事诉讼过滤机制和诉讼程序补救机制,彰显诉讼的程序价值和人权保障功能,体现公正执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笔者试从诉讼功能、立法现状、程序运作、制度完善等方面对刑事案件撤回起诉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全球化公民社会的兴起,第三部门作为一种新的治理力量和范式追入到学术领域,第三部门以志愿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相对于政府的层级控制和市场的私益属性,更适应于后工业化社会的需要,本文要探讨的是,第三部门作为政府和市场的替代性模式,是否也存在着治理失败的可能性,以及第三部门的治理失灵因何存在“可补救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0.
黄侃 《法治研究》2010,(2):70-75
我国商品房买卖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创设于1994年。但有关法律法规始终没有明确登记备案的性质和法律效力,而且也没有赋予购房者申请登记备案的权利,留下了严重的法律缺陷。为此,有必要赋予其准物权的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并强化登记备案的前置条件,缩短开发商申请登记备案的时间,赋予购房者自行申请登记备案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