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法律   111篇
中国共产党   122篇
中国政治   211篇
政治理论   40篇
综合类   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自传记忆是关于自我信息的记忆.从视觉角度理论、情绪报告模式理论研究自传记忆提取中情绪缺失现象,并进一步探讨情绪缺失的机制.最后,指出自传记忆情绪缺失未被察觉是因为当前情绪的覆盖,以及提取样本的偏差,并对未来的研究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502.
视觉     
《党建文汇》2010,(3):45-45
这款新型电子地图手持设备,配置有GPS定位系统。您可以利用它方便地调出当地地图,或直接设置好目的地,然后将导航信息投影到前方。  相似文献   
503.
黄洪澜 《学理论》2010,(3):91-92
本文从幽默图形的喜剧性色彩在视觉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入手,针对幽默图形的喜剧性色彩在设计中运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从整体上把握幽默图形的喜剧色彩,以及幽默图形设计的思维与方法,为深入研究图形设计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04.
包扬 《前沿》2012,(13):174-177
本文以动态图像为实例,运用视觉修辞与影视审美的方法,对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阐述。后现代性与视觉文化互相影响,后现代性带给视觉文化的不仅仅是弊端,更有优势。而视觉文化本身也会对后现代性在个性发展上有所促进,总结起来就是消费文化霓裳与大众文化审美的重塑同构。  相似文献   
505.
王永林 《新民周刊》2012,(40):89-89
目前,著名文博专家、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创作四十余载的一批油画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展览将"视觉意象"为主题,按表现内容分为:古风气象、雪域意象、自然诗象、风荷华象、城市心象、青春肖像、视觉艺象  相似文献   
506.
当代视觉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普遍的视觉化趋势。这种视觉化趋势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视觉因素和视觉经验的强调,也不同于古希腊以来的视觉中心主义,它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定性,即技术性、感性化和后现代空间性。换言之,当代视觉文化所张扬的不是自然的视觉经验而是技术化的视觉经验,它体现出一种与感性、欲望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视觉观念,而且与后现代空间具有逻辑上的内在统一性,视觉文化的盛行既是后现代空间的表征也是其结果。  相似文献   
507.
508.
徐慧 《党建文汇》2010,(1):32-32
陷阱一:先提原价,再促销降价在很多家电卖场,人们经常能看到“直降2000元”等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促销标语,让人感觉优惠力度很大。实际上,这通常是商家惯用的数字游戏。比如在销售淡季时,故意将热门产品的价格标得很高,就算卖不出去也没关系,目的就是为了在销售旺季的时候,  相似文献   
509.
韩金辉 《刑警与科技》2013,(Z2):177-177
<正>2012年12月3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在在北京新国展中心拉开帷幕,历时四天。作为安防行业最具影响力、规模最大的展会,本次展会吸引了国内外数千家企业参加,近10万专业观众、采购商和工程商前来参观和贸易洽谈。华美特(HMT)作为专业显示领域技术与应用的先行者,基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多年的技术研发积淀,在本届安博会上隆重推出了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全球首款1mm光学无缝液晶拼接——赛斯Ⅰ代,开创了光学无缝液晶拼接时代!为防屏体细微的热胀冷缩,仅预留了1mm装配空间,确保能实现有效控标,为客户创造最佳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10.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就已进入一个图像化的世界。由于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普及,对于艺术作品的呈现有了更多的观看方式,这也使我们的视觉感受更多地停留在一个由网络、媒体的展示中,忽略了艺术作品本身现场性感受的魅力。自1917年杜尚的作品《泉》开始,艺术作品呈现出以观念性为主的各种表现形式,而如今更是发展到在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看的并非作品本身在视觉上造成的感染力,反而常常陷入一种究其作品的意义论中——此作品有何现实意义或者反映了何种生活状态。视觉艺术作品应该是一种纯视觉性、具有视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并且让部分具有共鸣性的人去改变某些习惯性审美的看法。而意义论和我们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论阻碍了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本身所焕发出来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