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6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53篇
工人农民   57篇
世界政治   9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8篇
法律   670篇
中国共产党   1039篇
中国政治   1740篇
政治理论   645篇
综合类   1681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505篇
  2013年   442篇
  2012年   472篇
  2011年   437篇
  2010年   443篇
  2009年   438篇
  2008年   407篇
  2007年   286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中国共青团》2017,(1):16-17
以课程化实现全面引领 课程化不是课堂化,课程开设必须遵循课外实践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通过课程化、项目化建设实现内容和人员"全覆盖"。把共青团比较成熟的教育项目全部开设为课程,目前共有12类212门。  相似文献   
192.
《学理论》2017,(12)
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是当下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从定义入手,深入分析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探讨构建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策略办法:一是合理规划结构;二是加强阶段联系;三是完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3.
作为一种文体,设论既与对问不同,亦与赋不类,而应该属于论,理由有三:名为"论",以说理为主要特征,以议论辩驳为主要表达方式。设论文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其一,"设疑"即虚构人物进行发问,结构上为客主问答。其二,"自通",即答疑释惑,自我解嘲。二者必备,方为设论。设论体的结构体制具有双重性,从叙事策略的角度看,有宾有主,有问有答,看似与对问没有什么区别,实则不然,其深层逻辑结构则属于起承转合式,与对问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94.
195.
196.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旨在构建的是一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必须从三个方面着力,即加强思政理论课——第一课堂建设;转变专任教师观念,挖掘每一门专业课的"德育元素";推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和实践育人有效途径,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7.
198.
《学理论》2016,(8)
师范院校硕士研究生文科数学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基于现代社会数学在社会科学、科技、经济、信息安全密码学等领域的基础和先导地位益显重要的背景,从文科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遵循文科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精选课程教学的内容,不以过多的公式推导和习题演练为主体,以提高师范院校硕士研究生文科数学的素养、立足培养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使师范院校文科硕士研究生具备更广泛的就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9.
警察体育作为公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院校体育育人的主要途径。警察体育教师是体育育人的主力军,在传授学警克敌制胜本领的同时,还要帮助学警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通过对警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队伍建设的意义、困境与路径进行探究,对警体教师专业发展,队伍建设及办好人民满意的公安教育、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完成育警铸剑的职责与使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0.
吴超 《探索》2015,(2):136-140
近年来兴起的"慕课"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它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以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组织策划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为研究个案,通过对上海部分高校的首批思政课"慕课"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与跟踪访谈,深入分析其学习特征、效果及动机,指出大学生对思政课"慕课"教学的态度经历了由接触、了解到接纳、认同的过程,并从大学生、思政课教师、教育主管部门等层面提出相应的理论思考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