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35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25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总结中国法律诠释学的历史和现状,展望法律诠释学在中国的发展,阐释法律诠释学对法律的建设,特别是对法治守业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2.
朱艳莉 《传承》2009,(18):76-77
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中,"理解"这个概念本身也是他的理论基石。通过语言去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人与世界得到不断的融合,从而形成新的理解和新思想的人。因此,"理解"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3.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主客相融、亦主亦客,集本心与天理于一体.王阳明"致良知"命题的经典诠释,就是读者运用自己的良知,去与经典文本意义中体现出来的圣人的良知相交融.从了解经典文本的符号意义,进而了解经典文本意义中的"理".最终达到对于圣人良知的体悟,实现自己的"良知".从这个意义上说,"致良知"就是"良知"致"良知".  相似文献   
104.
肖吕宝 《政法学刊》2009,26(1):10-14
本体诠释学主张诠释者的主观性是无法彻底克服的,解释结论具有主观性、非排他性;理解、解释、应用应该是三位一体的。由于法学理论都是建构在某种假设之上且遵循解释学循环,同一性的刑法理论只能导致视域上的局限以及适用上的困境。在研究刑法理论时,我们应当注重刑法理论研究的多元化以及应用在解释刑法条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刑法解释对象虽可能依附于概念厘定,但却是一个独立的议题,现有的刑法解释对象理论大抵可归结为一元论、二元论.刑法规范或刑法规定等一元说混同了刑法渊源,且有语义重复和循环论证之嫌,与刑法解释目标相脱离,与方法论的解释立场不合.刑法规范与案件事实所组成的二元论深受哲学诠释学的影响,但从刑法解释主体、刑法适用与刑法解释的差异、规范阐明和事实认定的不同和刑事诉讼认知规律看,案件事实认定作为独立的刑事司法活动,应不属于刑法解释的对象范围.而刑法学研究对象、从罪刑法定原则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刑法分则解释的原理、体系性的思考方法、目的与手段的合一性看,刑法解释对象宜为罪责刑关系,而刑法解释目标是罪责刑均衡.在规范刑法学看来,以刑法学体系为依托的刑法解释范式充满了体系性的自洽和公正价值的关切.  相似文献   
106.
真理与方法是一切学科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一切学科最终的归宿。具体到刑法解释学的研究之中,方法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方法论立场决定具体的解释观,进而影响到具体的解释结论。在诠释学的语境之下,刑法解释学有两项应对选择,一是创生"刑法诠释学"的概念理论,二是在语词不变的情况下扩充"刑法解释学"的概念内涵,即在现有的解释学机制下,吸纳法律诠释学理论的合理因素,扩大原有刑法解释学的内涵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7.
孔子是儒家君子之学的主要开创者。其中,《论语》学而篇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理解孔子论学的主要文献依据。然而,由于语录体的言简意赅,缺失语境,很不容易确切解释。学界对“学而时习之”的不同解读,造成对儒家君子之学的具体工夫进路产生分歧。近年来,潘德荣教授基于其对中国哲学传统中孔子诠释思想的理解所提出的“德行诠释学”,为理解孔子本人的思想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工具。根据德行诠释学中立德弘道的价值导向与以“行”成“德”的实践路径,《论语》“学而时习之”章不仅具有学以成人(君子)的中心思想,也契合从德到行再由行到德的德行诠释学理念。而分析“学而时习之”章的句际逻辑关系,可以为从德行诠释学视角理解“学而时习之”章提供合理性证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