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96篇
中国共产党   99篇
中国政治   186篇
政治理论   91篇
综合类   10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良善的公共生活既要得到政治信任的润滑,也需要政治不信任与理性怀疑的促动,这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政治信任"悖论"。该"悖论"有效展开的关键是理性怀疑的有效实现,体现为怀疑方式的制度化和边界的合理化,并对民众理性怀疑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政治信任"悖论"及其有效展开,对中国政治信任建设的目标定位、策略选择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人民陪审制度是当代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石之一,该制度对增强司法合法性、打破司法过程的封闭性等具有重要功能。法官绩效考评制度是对法官案件审理情况进行的评估,法院为推进人民陪审制度目的的实现,建立了人民陪审考核制度作为强化机制。考评制度是一种形式化要求以及使得法官成为利益中人,满足和应付考评就成为法官的首要问题。选可靠的人、用放心的人、急匆匆的开庭通知和判后不签名都是法官应付考评的行动策略。法官行动策略的普遍使用导致人民陪审制度实现过程中出现制度异化,问题的关键应该在于人民陪审考核要求与法官利益之间出现的制度悖论,是制度悖论导致制度异化。  相似文献   
33.
吴会丽 《前沿》2011,(22):18-21
鲍德里亚认为,在整个消费社会中,存在着自我、休闲和消费三大悖论。本文认为鲍德里亚对三大悖论的分析和指认,深深地植根于其关于消费社会的整体思想之中的,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则是从对物品使用价值的否定到视其为区分要素的符号系统再到消费意识形态的无意识。然而,尽管鲍德里亚对人们的被控制、被奴役境地给予无情揭露和批判,但他却没有成功地构建出真正的能动理论,原因则在于其没有沿着马克思资本的逻辑继续前行,他背离了马克思,也就迷失了方向。  相似文献   
34.
俄罗斯历次沙皇专制体制内自上而下改革的失败和完全缺乏西方式的市民社会的现实,规约了俄罗斯知识分子将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承担起推进和完成现代化的使命。由此,他们开始组织化,从知识精英走向政党精英。而后,布尔什维克又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但布尔什维克并没有摆脱俄罗斯知识分子那种由历史文化传统模塑的充满悖论的文化特质的影响,对自身文化缺陷和现代政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又一次使俄罗斯现代转型和自身角色转换陷入泥淖。  相似文献   
35.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超一流的主人公,以生存哲学审视,她是一个集施虐、受虐和自虐于一体的生命复杂存在。她的生存哲学根源于外儒内法的封建君王专制思想,是封建社会末世的特定产物,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曹雪芹对她的态度丰富而矛盾,既有批判和反讽,也有赞叹和惋惜,表露出作者来自文化深处的挽歌心态。王熙凤的生存哲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6.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能够促进当前经济转型软着陆,而且也是在最后三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以及筑牢实现中国梦的和谐基础。当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着诸多瓶颈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破局困境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7.
近几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总体数量在下降。但与此同时,单个群体性事件的规模及其社会影响却在不断增强。"瓮安事件"、"感城事件"都强烈地撼动着这个社会的神经。而太多重大群体性事件也让2009年成了名副其实的"维稳年"。  相似文献   
38.
"塔克-伍德命题"引发了人们对"资本剥削劳动是否不正义"的争论,揭开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序幕。在这场争论中,分析马克思主义内部形成了以"现实唯物主义"为标准认为马克思反对"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反对派"和以政治哲学的最高价值为标准认为马克思赞同"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赞同派",从而产生了所谓的"马克思正义悖论"。"马克思正义悖论"的实质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二分,是抛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造成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的割裂。解蔽"马克思正义悖论",重构马克思政治哲学,需要回到马克思理论的自身逻辑,在内容、方法和本质上还原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原貌。  相似文献   
39.
钱军 《团结》2009,(2):53-54
扬州曾经在农耕中国较早孕育了以商贾文化为内涵的现代性因素。“新城花开映水明,旧城花也弄春晴。二分明月多情种。半照新城半旧城。”(郎葆辰《广陵竹枝词》)近人有“两个扬州”之说,大抵说的是“俗好商贾,不事农桑”“十里栽花算种田”的扬州,在商业文化与农业文化互动中表现出的既俗又雅的城市品格。这种两城并举的悖论现象。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异数,  相似文献   
40.
从风险政治学的视野来看,以稳定为前提的改革取向,使得中国一些改革措施的推进都着力于规避风险,进而使得相应的改革事业展开过程被打上了"择易性行动"的烙印。择易性行动将改革的难点、重点、核心问题和敏感问题后移,以"困难事情的简易化切入""政治问题的非政治化解决""直接利益的间接化满足""顶层设计的基层化尝试"、以及"正式政策的非正式执行"等方式具体展开。毋容置疑,一些改革以择易性方式展开对于风险的规避和改革过程的顺利展开不无益处,但其如果执行不当,也会使得后期的改革出现"难度叠加"、"效用延迟"和"矛盾累积"等的改革风险悖论。所以,后期改革要顺利进行,必须从改革风险悖论的破解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