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96篇
中国共产党   99篇
中国政治   186篇
政治理论   91篇
综合类   10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政府的规范目的是追求公共利益,但组成政府的微观主体还会有自己的利益。新制度主义的"诺思悖论"揭示了政府在追求公共利益和追求自身利益之间的角色冲突和内在矛盾性。在现实中,只要政府权力不受控制,组成政府的微观主体就可能放弃公共责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不仅不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反而可能成为公共利益的威胁。只有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才可能保证政府按照公共利益的要求履行职责,管理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72.
本文通过对中国法治兴起的前历史考察,试图在理论上解释为什么建国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群众政治运动会取代法制建设成为中国政治运行的基调,并在此基础上就未来中国法治做一个转型法理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73.
"利维坦"一词,源于希伯来文Livyathan,意思是"盘曲"。在《圣经·约伯记》中,利维坦是指一种形似埃及鳄鱼的海怪。犹太教的神话故事说,上帝创造世界的第五天创造了两个怪物:居住在陆地上的比希莫特和居住在大海里的利维坦。犹太教宣传说,在弥赛亚降临之日,天堂的宴会上将用象征埃及法老的鳄鱼即利维坦来做佳肴,这暗示对埃及法老的报复和惩罚。  相似文献   
74.
大学生闲暇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闲暇德育是德育教育的特殊模式和方式,大学生闲暇德育的实施使个体对德性体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而,在实然层面的大学生,闲暇生活状态却走向了“闲暇”悖论,主要体现在:大学生闲暇生活走向两个极端,指导闲暇德育的伦理层次也出现混乱,大大降低了大学生闲暇德育的实效性。从现实层面对问题的回应要注重闲暇德育的三个重要范畴:需求范畴、体验范畴和德性范畴,这是大学生闲暇德育的现实逻辑和出路。  相似文献   
75.
中国农村环境的生态悖论现象与导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悖论是指一切有悖于人类、自然及社会这个有机统一整体协调发展的错误理念。本文论琢: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采取盲目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导致森林锐减、物种灭绝、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由此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灾害的现象,是为生态悖论现象。同时,多维面追探了中国农村环境生态悖论现象的导因。  相似文献   
76.
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出版和发表了大量论著,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积极评价,但为什么中国的抗战却被忽视、"被遗忘",未能获得国际社会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本文就与这个问题有密切关系的若干论调作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77.
路遥笔下的高加林作为“城乡交叉地带”的知识分子典型,至今仍散发着特殊的时代魅力。高加林身在农村、心在城市的存在特征使他成为一代农村知识青年的代表,他在爱情方面的遭遇也是当时的突出问题。通过对高加林的心理欲望以及与刘巧珍、黄亚萍的情感纠葛进行解读,可以发现高加林在刘巧珍和董亚萍之间遭遇的取舍难定、藕断丝连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悖论。  相似文献   
78.
《求知》2012,(5):48-48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季卫东在2012年第5期的《财经》杂志上撰写文章认为,眼下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以人民满意度作为司法评价的标准。这就等于告诉社会:法律可以根据群众的态度进行调整,因而法院是拥有裁量权的。这样的能动司法政策,势必促进围绕法院裁量权进行讨价还价的交涉,加强法院与群众的互动。  相似文献   
79.
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有一个关于“节俭的悖论”,就是节俭导致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减速,经济发展减速又导致贫穷,最终是节俭的手段与节俭的目的相悖。但笔者认为,从长远和全局看,所谓“节俭的悖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节俭应是社会经济持久繁荣的真正基础,而不是相反。其一,节俭对一个人或家庭而言,只是导致一个人的支出出现在不同的时间段而已,而并不是不支出,所以,由节俭导致的一个人的需求并不是减少,而是需求在不同时间段的重新配置。一个人有了储蓄,最终都是要花出去的,不可能一直留着不消费。若一个人在有生之年没有消费完自己的储蓄,自己的后代最终也会消费这部分储蓄的。所以,所谓“节俭的悖论”,只具有静态的意义,但现实不是静态的,而是沿时间动态展开的。其二,节俭有利于家庭稳定。一个家庭选择节俭,有利于家庭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慌不忙。不注重节俭,既破坏了家庭美德,也破坏了家庭经济。因为浪费容易导致家庭经济拮据,也就容易导致家庭矛盾。从实际情况看,大凡注重节俭的家庭,大都生活的比较平稳。有了家庭稳定,也就有了社会稳定的基础。在这种隋况下,就是有失业等情况发生,家庭也是一个好的缓冲器。因为若一个人冒险冲撞社会,家庭就是一个阻拦。而贫寒的家庭对个人冲撞社会的阻力就小,因为涉及的家庭损失成本小,阻力也就小了。其三,节俭有利于环境的保护。目前,我们保护环境,一方面是注重技术的改进,就是要提倡更环保的技术,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是要减少生产量,降低发展速度;再有一个方面,就是要提倡节俭生活,因为来自生活方面的垃圾对环境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  相似文献   
80.
马克斯·苏萨克所创作的《偷书贼》蕴含着伟大的人性的尊贵残酷的人类暴行,是一个关于文字如何喂养人类灵魂的独特故事,一个撼动死神的故事。行文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写作手法如闪回,倒叙,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多维的解读视角如女权主义小说,成长小说和后殖民小说等铸就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提出“文学现象”本质问题。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文章力求分析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悖论”艺术特色,解析作者如何巧妙诸如行为悖论,灵魂悖论,思维悖论及理想悖论等技巧阐释人性本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