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79篇
工人农民   44篇
世界政治   1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2篇
法律   1298篇
中国共产党   457篇
中国政治   966篇
政治理论   273篇
综合类   70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319篇
  2013年   305篇
  2012年   331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371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事实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两份户口.一份证明身份;一份记载个人历史.那第二份"户口",即每一个中国人的档案.它从我们的中学时代即开始由别人为我们"建立"了.以后将伴随我们的一生.两份户口都与中国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二十余年前,又简直可以说驾驭着我们的一生.  相似文献   
42.
杨叶红 《湖湘论坛》2003,16(1):20-21
当我们讨论法治时 ,常常会涉及四种主要法治观 ,即中国先秦法家倡行的“任法而治”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阐述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资本主义法治观 ;社会主义法治观。这四种法治观常被相提并论 ,并且在很多场合区分不严 ,甚至混为一谈。而实际上 ,这四种法治观之间 ,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与中国先秦法家所倡导的法治之间 ,具有重大差异。如果不在理论上澄清和界定其中差异 ,就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法治”这一概念。  一、中国古代法家法治观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首倡“法治”。他们主张将新兴地主阶级的…  相似文献   
43.
共犯与身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共犯与身份的理论问题一直是刑法理论中的热点,在日本亦有不少学者致力于该问题的研究。本文以日本刑法第65条的规定为主线,结合日本刑法中有关共同犯罪的若干规定,对共犯与身份的理论问题,特别是日本国内刑法理论上对该问题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深刻的评析,其中不乏可供思考、借鉴之点。  相似文献   
44.
青少年违法犯罪关乎青少年本人的成长、影响家庭的和睦与冗整、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需要我们群策群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预防、扼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本文在确定转型社会青少年违法犯罪分析的理论框架的前提下,对江苏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推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政策措施提供更有方向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5.
随着城市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沉淀到社区,给社区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作为党的各项事业骨干力量的共产党员,能否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已经成为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社区自管党员在社区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广大群众有目共睹。但是,关于在职党员是否也应该在社区内亮明其政治身份、融入社区建设之中至今上级党组织还没有明确的说法,致使一些党性观念不强的在职党员以种种理由逃避在社区内亮明身份或参加社区活动。作为一名社区党务工作者,我觉得这些在职党员的想法和做法的确有欠妥当,  相似文献   
46.
离退休人员收受贿赂问题分为三种情况来分析:一是职后斡旋型的受财行为,二是职后酬谢型的受财行为,三是职后兑现型的受财行为。对于一、三两种情况,应按照受贿罪处理;对于第二种情况,因为没有或无法证明收受财物的合意,则推定行为人不具有犯罪故意,同时,由于接受财物时,行为人已经不具备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因此,不能构成受贿罪。  相似文献   
47.
杨威 《唯实》2006,(7):11-14
传统的身份是等级制的产物。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人们的认同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以往的“主义认同”转变为“身份认同”,身份的含义、意义和外在表现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现代性的情境中,身份意味着对人的社会存在的一种本体论定位,成为个体生存的寓所、依据和归属。于是,身份已不再是等级性的差别,而只是个体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48.
刑事和解机制建构根据简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刑事和解,系指经由司法机关的职权作用,被害人与犯罪人面对面地直接商谈,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从而确定犯罪发生后的解决方案。刑事和解在我国有其事实、法律基础和一定的可操作性。刑事和解制度的建构既是被害人学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也是犯罪人矫正和回归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和谐与社会福祉增加之所需要,是公权力完善及公权力向私权力妥协的必然结论,有法律明确限定范围的刑事和解值得提倡和推广。  相似文献   
49.
“本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制度”是英美代理法中特有的制度,集中体现了两大法系在代理制度上最为精髓的不同法律文化传统。对这一制度的深入研究对促进我国未来民法典的相关制度设计以及现实民商事交往的发展不无意义。本文详细阐述了“本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制度”的内容,并集中从理论上比较分析了这一法律制度本质所在和法统所系,进而勘查优劣,结合我国情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0.
德国的公证制度来源于古罗马帝国法、日耳曼法和法国的公证制度.由于这三种公证制度的影响,就历史性地形成了现代德国公证人职业结构的三种表现形态,第一种是专职公证人,这种身份的公证人在德国占三分之二;第二种是律师兼公证人或者公证人兼律师,这种身份的公证人主要存在于柏林州和德国西北部受普鲁士王朝公证制度影响的地区;第三种是带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公证人,这种身份的公证人主要存在于巴登伏德堡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