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7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42篇
各国政治   39篇
工人农民   21篇
世界政治   13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3篇
法律   717篇
中国共产党   1187篇
中国政治   1406篇
政治理论   846篇
综合类   1090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394篇
  2022年   421篇
  2021年   335篇
  2020年   354篇
  2019年   241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387篇
  2013年   320篇
  2012年   348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本文认为,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在纵向上有调整性规范、保护性规范二个层次要素;在横向上有假定与处理要素。刑法规范,就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纵向要素而言,是保护性规范中的责任性规范;从横向要素来说,是规定犯罪与刑事责任的裁判规则。刑法规范属命令性规范。  相似文献   
262.
侦查讯问中,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对立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讯问中会时而出现僵局.讯问僵局的产生既由犯罪嫌疑人思想意识、心理、个性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也因讯问人员讯问准备不够、经验不足、讯问失误、使用证据不当等多种问题所致.要化解僵局,就要转变犯罪嫌疑人对讯问的态度,一般可采用以情动之、以诚感之、以语激之、以理服之、以据攻之、以法追之、逻辑推之等方法,总之要因人而异,充分运用说服的技巧.  相似文献   
263.
黄遵斌 《求实》2014,(3):89-92
红色精神与中国梦相生相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理论与精神基础,实现中国梦内在地蕴含着红色精神的培育与弘扬。红色精神与实现中国梦"三个必须"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红色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道路"之中,是"中国精神"闪耀光芒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力量"的强大凝聚剂。  相似文献   
264.
李霞 《求实》2014,(3):93-96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最重要的精神成果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则是新时期党和人民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任务,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内在逻辑: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红色文化的逻辑演进;两者互为逻辑中介,具有共同的逻辑中心以及同一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265.
王健 《求实》2014,(11)
资本逻辑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统治,是现代社会风险不断累积并最终威胁到人类文明存续的社会历史根源。只有超越资本逻辑,推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和谐为价值追求的科学发展,才能打破资本逻辑发展模式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阻滞,并克服其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风险,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图景。  相似文献   
266.
李勇  吴大庆 《求实》2014,(3):39-44
中国梦本质上是实现现代化的梦。资本是生成现代社会的核心力量,具有历史必然性,同时也因其自身悖论而内含自我否定性。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做到接纳资本与驾驭资本的统一,正确发挥资本自我增值和创造文明的双重功能,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67.
一、如何认识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要求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虽然说过“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但法治的治国方略并未进入过中国古代统治者的视野。在近代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探索中,中国才逐步认识到法治对国家强盛与人民幸福的重要性。但法治的实施必须要依靠稳定的政治环境、科学的法律体系、公正的司法体制以及良好的道德秩序。应该说,中国真正开始现代法治建设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从法治建设的历史脉络分析来看,我们党每个历史时期所提倡的法治主张,不仅客观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时态变化,而且也是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对法治的需求不断变化出发的。从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不仅是词语的变化,而且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内涵的变化,是我们党面临执政形势的变化,遵循法治建设的自身规律,回应民众对法治的需求,反映了法治建设的内在本质要求,符合我国法治发展的自身逻辑性,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268.
从现代化的视角而言,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批判考察的产物: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因、历史发展、现状、未来趋势的批判考察,探讨其对现实的人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克服其弊端的现实途径,即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现代化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一条红线。在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服从和服务于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有存在的根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建构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诠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69.
目前学界解释区域经济差距的理论包括地理位置说、市场扭曲说、发展战略说以及政策红利说等。这些理论都能够部分地解释区域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然而并不能对实际经济活动中广泛存在的条件类似、区域发展程度却不一致的大量案例进行合理解释。本文提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即区域自发能力是决定区域发展水平也是导致区域发展差距的根本性因素,并试图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分析研究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就如何提升我国不同类型区域的自发能力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27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建立后由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延续,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不懈探索实践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