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13篇
世界政治   2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篇
法律   155篇
中国共产党   273篇
中国政治   389篇
政治理论   148篇
综合类   23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正在治水这个干部能力作风比拼的主战场、大擂台上,记者感受到"全民治水"的激情、"全域治水"的齐心、"全力治水"的震撼。人勤春早。2月7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金华进行全市"五水共治"总动员。走进金华热火朝天的治水现场、春回大地的美丽乡村……在治水这个干部能力作风比拼的主战场、大擂台上,记者感受到"全民治水"的激情、"全域治水"的齐心、"全力治水"的震撼。  相似文献   
82.
《天津政协公报》2011,(5):34-34
<正>《国际歌》原本是法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战士欧仁·鲍狄埃于1871年公社失败时创作的一首长诗。在鲍狄埃去世的第二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以满腔激情为长诗谱曲,从此,这首歌唱遍全世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国际歌》的原名,它的法文名字"L,Inteinationale",其实是"国际工人协会"。"国际工人协会"是以马克思为灵魂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当时简称"国际"(后被称为"第一国际")。这首歌后来被称为《国际歌》,大抵与此有关。国人熟悉的中文版《国际歌》有3节歌词,这其实是照搬苏联的结果,而鲍狄埃的原版作品,却有6节歌词。1900年12月,正在从事秘密斗争的列宁,将《国际歌》的第一、二、六节和副歌歌词刊登在《火星  相似文献   
83.
刘文学 《中国人大》2014,(14):18-20
"充分发挥消费者、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方面的监督作用,引导各方有序参与治理,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6月2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勇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说。时隔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修订,构建完善的社会共治体系成了这次修法的重要思路和目标之一。修订草案第三条规定: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建立最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4.
促进共同富裕,是解决当前中国内部矛盾的良方。重庆已经看到了两极分化带来的问题,正在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重庆提出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找准了发展的症结所在。户籍制度改革、公租房建设、扶持微型企业发展……重庆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系统性的,并且十分有力,尤其是扶持微型企业的措施,尤为难得。只要扶持微型企业的政策得到落实,全民共富将不再遥远。  相似文献   
85.
世界难题重庆率先来破解"共富十二条",是号角,是行动,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新的目标,让我们感受到重庆人创新发展的脚步迈得是那样的坚实,重庆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是那样的强烈,重庆人敢于突破前人超越自我的勇气是那样的执著。然而,"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这一世界级难题,为何重庆率先解题?8月16日上午,市人大常...  相似文献   
86.
人因自由而成为能够打开各种可能性的未完成者,即能相互敞开自身、呈现自身的存在者,因此,自由的人必定能相互理解、相互承认、相互尊重而存在于共在中。这意味着,自由的人一开始就存在于某种伦理共同体里,而不可能有非社会的自然状态。同时,虽然人类一开始就存在于社会之中,但是,人类社会之为一种"社会"而不只是一种蚁群,则是因为这种社会是能够自由的个体展开出来的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能自由的成员个体先于且高于共同体。因此,一方面,国家不可能是直接契约出来的,而必定以伦理社会为其基础,因而国家负有伦理使命;另一方面,国家没有理由凌驾于成员个体的自由之上,相反,国家的首要使命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与保障个体的普遍自由。  相似文献   
87.
荣辱观之道德原则嬗变的历史时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水平  陈付龙 《求实》2007,39(10):29-31
荣辱观的道德实践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因此,作为一种道德评价的价值标准,荣辱观之道德原则也发生着否定之否定的嬗变。基于此,文章从荣辱观的道德实践主体的三种不同存在形态:依赖性存在、独立性存在、共生性存在出发,详细地对荣辱观之道德原则的嬗变进行了历时代分析。  相似文献   
88.
中国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的政治动员:一种建构主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兴起的过程中,政治动员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精英建构起一套新的革命化规范,并力图让乡村农民接受、认可这些规范。由于乡村社会各个群体对于新规范显现出不同的行为取向,共产党依据不同的群体选择了不同的策略,从而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内化模式,即基于强制的内化、基于利益的内化和基于合法性的内化。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互动中,双方共同建构了“共意”。  相似文献   
89.
本文认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厥道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此之“厥逆”指阳明厥逆,由阳明热盛、邪热内郁、气机壅遏而致;其“脏”、“经”指阳明之脏(腑)、经;“连胜则死”,指病在阳明之腑胃及大肠,为有形燥热证,病情重;“连经则生”指病在阳明之经,为无形实热证,病情轻;“死”、“生”是相对病情轻、重而言。  相似文献   
90.
抗战胜利前后,为了获取战后在远东的国家利益,在和美国的妥协和较量中,苏联对华实行了与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相呼应的"扶蒋非共"自相矛盾的政策.一方面与美国竞相抢夺在华利益;另一方面既承认国民党政府存在和接收东北的合法性,又限制其接收东北,既贬低和限制中共,又暗中支持其接收东北.这种政策明显暴露出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直接影响了解放战争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