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29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938年,西南联大历史系一堂课上,一位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上课原则:"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四不讲"显示出的是何等的自负!而说出这段话的就是享有"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等赞誉的国学  相似文献   
32.
李文博 《各界》2014,(3):87-90
韩愈的历史功绩,陈寅恪先生总结为六点,其中第三点“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第四点“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皆与排佛有关。提起韩愈的排佛,应该说大多数人并不陌生,  相似文献   
33.
吴海军 《湘潮》2013,(1):58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对历史学家陈寅恪所提出的"关中本位政策"学说进行了初浅的解读。  相似文献   
34.
钱锺书先生的《围城》里,留学生方鸿渐在回国前曾有那么一个夜晚,难以入睡。父亲和资助自己读书的未来岳父的信同时寄来,意思大概是翘首盼望海外博士功成回来,定能大展乾坤。至此,一个是父母,一个是婚姻,一个是社会,三方强大压力下,疏于功名的方鸿渐忽然皤然醒悟:原来文凭如此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  相似文献   
35.
1930年代初,陈寅恪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时,曾提出观察历史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对历史中发生的一切事实和人物以及学说的产生,应具了解之同情。陈寅恪的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后人研究历史所能得到的史料不可能完全,二是后人极难对当时历史事实和人物处境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36.
张远秀 《现代领导》2001,(12):35-35
修水,是一个被层层叠叠的群山抱得严严实实的山区县,“大山之围”,限制了它的发展。在历史上,它曾实现过文化的“突围”,大文学家、大诗人黄庭坚从修水走向全国,成为一代文化巨匠;和王国维齐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也是修水人;它曾完成过革命的“突围”,秋收起义的“蓄火”之地——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从修水发步,成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37.
要提倡独立思考、敢讲真话的精神2010年第1期《学习与研究》刊发温家宝总理在纪念国务院参事室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提倡独立思考、敢讲真话的精神。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的陈寅恪先生说过,学术研究的精髓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要提倡独立思考、敢讲真话,反对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38.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著名教授,陈寅恪的治学风格与蒋廷黻所倡导的“三个并重”的清华“新史学”取向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陈寅恪的治史取向和方法特征体现在:具有中西兼综的学术视野和多种语言文字能力,能够广泛使用中外史籍材料和各种语文工具来研治历史,强调史料是治史的基础,反对脱离史实的“微言大义”;既精于考据,又善于会通和综合,主张在史实中求史识,能够在考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性见解;既能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的发展演变,对以社会科学方法治史持肯定态度,同时又强调要实事求是、论从史出,反对以西方的理论假说对中国历史作任意解说。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陈寅恪既是清华“新史学”取向的同道者,也是“新史学”方法的践行者,陈寅恪及清华史学共同体的治学取向与方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9.
陈寅恪先生认为宋代文化陵跨前代,集其大成,达到了中华文化的最高峰。这一结论的得出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他对苏轼的钻仰之至、浸馈之深、评价之高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也是宋代文化的代表。陈氏由对苏轼诗文的爱好钻研,进而仰慕其品操人格,更由于自己"栖身岭表"的经历心态与苏轼"贬谪岭南"颇为相似,故与苏轼精神相通,引为知己,并从苏轼的思想和精神中汲取战胜磨难、调适自我及发愤著书的巨大精神力量。本文即通过有关材料的考索征引,论析了苏轼作品、思想及精神对陈氏的巨大影响,亦为陈氏"宋代文化造极"论添一佐证。  相似文献   
40.
文鹤 《海内与海外》2005,(11):33-35
当我们的后代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从小浸淫于中华文化这最深切、最久远的人文关怀之中,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我们当然并不奢望未来的他们人人都成为鲁迅、陈寅恪、林语堂、老舍,抑或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但他们的胸襟将因之而博大,目光将因之而睿智,人格将因之而完美,人生目标将因之而高远,因为他们曾确确实实地站在巨人的肩上。也许,这正是中华民族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许,这也正是我们对未来世纪最引以自豪的贡献。——作者题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5岁的丁淑淳和孟子杰手持麦克风,不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